日本的金钱,中国的金钱(上)

文化

钱不是万能的,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日本自古就存在蔑视金钱的思想。正如“武士吃不起饭也要做出吃饱剔牙的样子(人穷志不短——译注)”这句俗语所形容的那样,日本人一直推崇清贫的生活。这是因为人们根据经验总结出一个规律:越是清心寡欲,就越是人格高尚,利欲熏心的人会成为金钱的奴隶。另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佛教、儒教等宗教也强调了金钱和欲望的丑恶一面。或许是受此影响,江户时代的武士非常鄙视和金钱打交道的商人,出现在古装电视剧里的富裕贸易商“越后屋”成为了黑心商人的代名词。

然而,原本趾高气昂的幕府和各个藩国在面临财政困境时,就会向一直鄙视的商人低头借钱;而商人如果收不回借出去的钱,也将面临破产之忧。金钱的借贷会对自己的立场和命运产生巨大影响,古今东西,无一例外。金钱就是这样一种具有魔力的东西。

此外,“手里没钱活死人”这句话本来是歌舞伎里的台词,现在已经变成了漫画家西原理惠子的名言。还有,中国的儒学家孟子也曾一语道破:“无恒产者无恒心”。实际上,如果因为蔑视金钱而无法过上稳定的生活,那么就难以保持宁静的内心和从容的举止。

不可轻视金钱。轻视金钱者将遭金钱之轻视,珍惜金钱者将得到金钱之珍惜。这或许是一条应该铭记于心的人生格言。

日本“健全的”现金信仰

数十年前的日本,丈夫或一家之主受到全家人的尊敬,其中一个理由是他们能从公司赚来现金工资,直接交到家人手中。有的家庭甚至把工资袋供奉在佛龛上。由此可见他们是何等地感恩。遗憾的是,后来公司发工资变为银行转账了,一家之主不再带回工资(现金)并亲手转交给家人,这样一来,他们的尊严也严重受到损害。仅有的一个展示尊严的机会,似乎就只剩下过年时发 “压岁钱”了。只要收到装了钞票的红包,不用说,谁都会特别开心。

可以认为,现金显示出尊严的一个原因,在于日元纸币那极为优良上乘的质地。纸币采用的是奈良时代流传下来的越前和纸。这种和纸还用于书写“奉书”(上书天皇或将军旨意的命令)。或许尊崇八百万神的日本人从这种质地优良的纸币上感受到了神性,于是格外觉得珍贵。

顺便提一句,近年来电子支付的普及导致中国的无现金化现象迅速发展,而日本的情况则不同。的确,从便利性和效率性的观点来看,电子货币可能比现金(纸币、硬币)更有利。但日本国内治安如此之好,人们对现金的信赖感如此之高,实在让人不忍抛弃现金。要追求一些东西,就要失去一些东西,这是世间之常理。即使有违时代的趋势,我仍希望我国引为自豪的纸币能够存续下去。如果将之称为现金信仰,那么我觉得这完全是一种健康的信仰。

勇气、想象力和一点儿钱

池波正太郎先生的《星期天的钢笔》(新潮文库)中有一段关于外神田地区某餐馆老板娘的故事。

“最近,老板娘愈发没有赚钱的心思了。自己一个人够生活就行,所以生意好的年头,赚到的钱会分到雇员手里。生意不好的时候(略),雇员则比老板娘更想得开。”

池波先生之所以佩服老板娘的“潇洒”,是因为她已经做到了“随心所欲”。这位老板娘是她自身生活的真正主人公,金钱只作为一个配角在一旁小心谨慎地待命。正是这一点令人实在钦佩。

松下幸之助和史蒂夫・乔布斯在日本有许多粉丝,这恐怕并非因为两人是超级富豪的缘故。人们欣赏的是他们追求金钱以外的其他东西的生活方式,是否是成功人士则是次要因素(虽然他们的成功故事备受关注)。这样说的证据是,虽然社会上有一些通过继承遗产或因某种机缘而发横财并成为富豪的人,但他们几乎都不大为人关注。

今后,想必人们会提倡培养金融能力(知识、判断力),强调爱惜金钱的声音也会越来越响亮。我认为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不过,作为个人而言,美国喜剧大师卓别林“人生所需要的,无非就是勇气和想象力,还有这么一点儿钱(All it takes is courage, imagination, and a little dough.)”这种境界,更让我感到心神恬适舒畅。在一个人的人生中,主人公是自己,钱不过是个配角,只需要把它稍微放一点点在口袋里就可以了——在这个国家,有如此想法的人恐怕是意外地多吧。

<下篇待续>

标题图片:PIXTA

金钱 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