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生死观之差异:“长生不老”和“活得恣意,走得洒脱”(下)

社会

日本人对“长生不老”也甚是关心。从《竹取物语》中的“不死山(富士山)”到现在的“活得恣意,走得洒脱”这种愿望,都反映了这一点。请看作者在下篇中为我们解读日本人的死生观。

<续上篇>

长生不老无异于痴人说梦

古代日本人也曾汲汲于“长生不老”。如辉夜姬《竹取物语》里就出现了长生不老仙药。据说被辉夜姬抛弃的皇帝在山顶上将不老仙药付之一炬,这座山因此得名“不死山(日语读音同‘富士山’)”。

徐福的传承地,北起秋田,南至鹿儿岛,共有二十多处。有三千人(一艘船也应该能乘坐数百人)从当时的发达国家前来,在当地引起轰动,还上报给当地有权有势之人。这些权贵们自然会询问徐福一行东渡的目的。所幸一行人中不见披甲武士,方知来者是和平之师。而如果真能寻得仙丹,不仅徐福得偿所愿,对当地权贵们而言也是天大喜讯,因此,大概是官民并举尽心竭力地展开了搜寻吧。可惜仙丹寻遍各方而无果。也就是说,几乎在同一时期日本从南到北都进行了同样的调查,其结果,是让全日本都认识到仙丹是不存在的这个事实。

不过,徐福带来的工匠却将各种技术传给了日本。比起求取仙丹的痴人说梦之举,那些能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各种技术,毫无疑问地,是让人又惊喜又感激。比如有传说称,徐福是为求取仙丹进入富士山而途中不幸身亡的。但是富士吉田市立了一尊徐福像,是因为他传来了纺织和养蚕等技术;此外,上篇所述的鹿儿岛市来串木野市举办的“徐福花冠祭”,也是为了感谢他带来了五谷种子和种植技术。徐福或许让秦始皇大失所望,但他却给日本带来了希望。

阴间就是“阴间”

从幕末到明治时期,清水湊(现在的静冈县清水港)有一个人称“东海道老大”的侠客,名叫清水次郎长。次郎长虽是个斗殴赌博无所不做的江湖汉子,却因其侠义而名扬远近。

1868年9月18日,咸临丸事件爆发。旧幕府海军总指挥榎本武扬拒绝向新政府军引渡舰队,并放走了舰队。可惜咸临丸因遭遇暴风雨而受损。停靠清水港修理时被新政府军发现,船上人员全部战死。由于他们是对抗新政府的叛军,因此尸体也被弃之不顾。次郎长动了恻隐之心,将其厚葬于沙滩。此举遭到了新政府军的指责,然而次郎长却反驳道:“身死成佛,何来官军叛军之分!”

换言之,虽然新政府军认为阳间的叛军去了阴间依旧是叛军,但次郎长却觉得阴间和阳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也就是说,当时这两种思想是并存的,不过从世人对次郎长的高度评价来看,人们是更加欣赏次郎长的所作所为。总而言之,一般日本人更加认同次郎长的生死观,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那么,是什么让日本人开始认为阴间和阳间是不同的两个世界的呢?死者不可能活过来给我们讲述阴间的种种,因此死后的世界原本就是个模糊的概念。而让它变得“可视化”的,笔者认为是将地狱图和极乐世界图带入日本的佛教。比如对笔者而言,所谓地狱和极乐世界,就是贴在佛教系幼儿园讲堂上的地狱图和极乐世界图。

现在日本全国拥有寺院7.7万座,仅京都一地就有约三千处。鉴于明治初期打压佛教的“废佛毁释”运动,一般认为之前寺院数量还要多(据说鹿儿岛江户末期约有寺院1066座,而到明治七年却荡然无存)。以往听寺院和尚讲佛经故事,曾是老百姓的娱乐活动之一,而且父母或亲戚等听了故事后,还会讲给孩子们听吧。尤其是地狱和三途河的恐怖光景更是会三番五次从地去讲。另外寺子屋(江户时期寺院设立的私塾——译注)遍布全国各个角落,大家通过在这里学习,最终对地狱和极乐世界形成了共同的认识。换而言之,“阴间(地狱或极乐净土)”绝不是今世的观念就是这样深入人心的。

目标“活得恣意,走得洒脱”

如同上述,日本人早已破除了长生不老的妄想,认识到阴间就是“阴间”。正如本能寺之变中,织田信长在临终之际跳起了能剧《敦盛》,并唱到:“人间五十年,若与下天较长短,尽皆如梦幻”。这句话的意思是“下天(佛教用语。指诸天中位置最低的一层天,也是离世间最近的天——译注)一日,人间五十载,与诸天相比,人生一世不过短短梦一场”。或许因为信长是战国时期的武士,由此可以看到他那种不惧生死的洒脱和释然。武士如此,百姓亦然。水火无情,年贡繁重,天灾人祸年复一年,让广大黎民百姓早已学会不执着于现世,懂得恬淡度日。

既然永生不死不可得,那便退而求其次,希望活着的时候能健健康康。“活得恣意,走得洒脱”的想法就是最好的注脚。说得直白点,就是“健健康康,长命百岁,死的时候,干干脆脆地无疾而终”。这个说法是从长野县下伊那郡高森町传开的。现在大家三句不离“健康寿命”,笔者认为,这不单单是因为医疗费预算越发吃紧,更是因为渴望健康和“活得恣意,走得洒脱”的愿望已逐渐被众人接受。

虽说不老仙丹不可得,但“退一步海阔天空”。行走人间若能无病无灾健康快乐,那么十丈红尘说不定也是一方极乐净土呢。

中国 日本 生死观 长生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