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伟人传

川端康成:诺贝尔奖获奖感言的启示

文化 国际 艺术 历史

川端康成在他的诺贝尔奖获奖演讲中,不仅引用了日本古典文学和禅僧的言行,还强调了传统文化与其自身的文学之间的关系。此次演讲凝聚着追求日本审美意识的川端文学的精髓。

川端获奖代表着日本文学获得国际认可

1968年10月17日,瑞典文学院授予川端康成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对日本人思想精髓的精湛表达。川端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日本作家,当时这一消息轰动了日本国内外。

从川端获奖至今,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与当时评选过程有关的文件在50年封存期届满后公之于众,加之以相关研究也取得了进展,获奖的来龙去脉逐渐呈现在公众面前。这些文件表明,当时的评委们决定纠正该奖项严重偏向于西方文学作家的现象,所以将注意力转向了日本文学。公开资料显示,谷崎润一郎和西胁顺三郎于1958年首次获得提名,随后谷崎于1960年再次被提名,三岛由纪夫于1966年被提名,之后川端和三岛于1967年同时进入最终候选人名单。川端获奖对川端文学乃至日本文学的国际评价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此后,诺贝尔文学奖于1994年授予大江健三郎。近年来,村上春树的名字在候选人预测中屡屡被提及,日德双语作家多和田叶子也被认为是强有力的候选人。非西方作家和不局限于民族文学领域的作家正展现出非凡的实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可以说,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文学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NHK的一个特别节目中,川端表示自己的获奖归功于翻译。鉴于评选不是基于日文原文,他认为如果没有出色的翻译,自己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获奖的。比较文学学者大卫·达姆罗什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世界文学是通过翻译而丰富的文学。”翻译作品已超越语言的界限被广泛阅读,鉴于这一现状,川端的获奖可以说是展现世界文学理想形式的开端,即一部作品通过翻译获得新生命,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颁奖典礼临近之际,依然沉浸在日本传统文化中

川端于当年12月3日离开日本,前往斯德哥尔摩出席颁奖仪式。在宣布获奖后的两个月里,川端重新思考了日本传统文化和艺术与其自身的文学之间的联系。

其中之一是参加了光悦会的活动。光悦会是每年11月11日至13日在京都光悦寺举行的追思茶会,以纪念江户时代早期艺术家本阿弥光悦的文化遗产。川端在他获奖的那一年在《在茨木市》一文中写道,在红叶缤纷的季节访问了京都,并且享受了历史悠久的茶道用具。

川端长期以来一直对茶道文化感兴趣,在二战后发表的代表作《千只鹤》中,他描写了茶道世界中人际关系的不道德性。1957年国际笔会第29届大会在东京举行,川端作为日本笔会的主席,在茶道流派之一的“里千家”的帮助下组织了一场茶会,招待来访的国外文学家。鉴于这些情况,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去参加光悦会的活动也就不足为奇了。正是因为将作为首位获奖的日本作家参加颁奖仪式,所以他才决定以此为契机深入体验一下日本的传统文化。

在参加完光悦会活动后的11月14日,川端在名古屋与陶瓷艺术家荒川丰藏促膝长谈了一次。荒川发现了古志野陶的碎片,并致力于重现和制作志野陶。而川端在《千只鹤》中通过志野茶碗的质感和颜色,描写了一位富于诱惑力的女性形象。这是两位艺术家的邂逅,他们的创作与志野陶有着不解之缘。

在这次会面中,荒川展示了他在1960年收藏的《鹤图下绘和歌卷》。在这幅14米长的画作中,俵屋宗达用金泥和银泥描绘了飞舞的鹤群,本阿弥光悦在其间书写了“三十六歌仙”的和歌。现在这幅作品被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重要文化遗产),当时为荒川的藏品。正是为了庆祝川端荣获诺奖,荒川特意向《千只鹤》的作者展示了自己珍藏的这幅描绘“千只鹤”的名画。

这篇小说的标题取自雪子去参加茶会时手拿的包袱布上的千只鹤图案,而仙鹤象征着她的姿容之美、心性之美和举止之美。这与川端战后的另一部代表作《山之音》中菊子的女性形象有相仿之处。不难想象,当这幅描绘千只鹤的名作展现在眼前时,艺术品收藏家川端的脑海中定会浮现出从本阿弥光悦到俵屋宗达、尾形光琳和乾山兄弟等一脉传承的琳派的生动形象。

川端在写给与其有深入交流的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信中表示,与这幅名作的“相遇”让自己极为惊叹。对川端来说,与荒川的邂逅一定让他再次思考了《千只鹤》、志野陶和琳派之间的关联。参加光悦会的活动以及与荒川的交流让他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作品与日本传统文化和古代艺术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

心系茶道的获奖感言

12月10日,川端身着羽织袴(日本传统礼服——译注)出席了颁奖仪式,被授予了奖章和奖状。为了纪念他的作品,奖状上描绘了千只鹤的图案。12月12日,他发表了题为《我在美丽的日本》的获奖演讲。川端用日语发表了这次演讲,并由爱德华·赛登施蒂克进行了同声传译。爱德华曾将川端的多部作品翻译成英文。后来爱德华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川端很友善地将收录了此次演讲原文和英译的新书版税与他对分。从这件事也能看出川端对译者的尊重。

在这次演讲中,川端试图通过引用日本古典文学和名僧的言行来诠释日本文化的审美意识,并展现出自身文学作品的精髓与这种审美意识的关联。在演讲的开头部分,他引用了明惠上人关于月亮的和歌“明明皓皓明明皓,皓皓明明皓月明”,及其表达1224年(元仁元年)12月12日晚间心境的创作缘起。川端引用了一首与演讲日期相符的和歌,手法非常巧妙。

川端在准备演讲稿时,可能也考虑到了茶道艺术领域。他在演讲中论及茶道艺术,诸如茶室的空间狭窄却给人以无边的开阔感,在茶室的壁龛里只插一朵白色山茶花或牡丹花的蓓蕾,用水濡湿茶具以呈现润泽的效果,等等。

茶人深谙茶室中的相遇一生仅此一次,全身心投入到一碗茶带来的享受中。字画的话,则将禅僧挥毫的墨迹、物语画卷的残片或和歌古墨迹断片等裱装成挂轴,根据季节和茶会的旨趣精心搭配茶具,悬挂在茶室的壁龛内招待客人。川端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他在演讲中穿插引用了各种物语及和歌。此外,他还提及茶室、茶道插花和茶具等方面的茶事礼法,不着痕迹地向听众传授了茶道的基本知识。

事实上,瑞典与茶道有很深的渊源。1911年,日本学家伊达·特罗齐格出版了《茶之汤:日本人的茶道(Cha-no-yu,Japanernas teceremoni)》一书,为了回应这本书的作者将茶道引入瑞典的热情,日本造纸业巨头王子制纸社社长藤原银次郎于1935年捐赠了茶室“瑞晖亭”。令人惋惜的是,这间茶室在1969年被烧毁。1990年茶室得以重建,现在仍设在斯德哥尔摩国家民族学博物馆内。回顾这段文化交流史,我们不难理解,川端在演讲中利用茶道美学发表致谢辞并阐释其文学作品的特点,选取的角度是多么恰如其分。

标题图片:1968年12月10日,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接受古斯塔夫国王的授奖(瑞典斯德哥尔摩,时事社)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

文学 传统文化 诺贝尔奖 茶道 古典文学 川端康成 陶瓷 里千家 演讲 挂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