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的投資驟減?中國的外資企業發生了什麼變化?

財經 政治外交 國際

津上俊哉 [作者簡介]

近來接連不斷出現「外商對中國投資急踩煞車」的報導。雖然部分原因來自金融交易的特殊因素,但在美中對立的背景下,外資避免將中國作為實質投資地之趨勢,的確越來越強烈。即便獲譽為「外資三巨頭」的汽車業、半導體與金融業亦出現異變。

「下降80%」與「減少8%」

今年2月,曾有報導指出:「2023年外商對中國直接投資較前一年驟減逾八成,降至30年來的最低水準。」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包括房地產低迷導致經濟前景不明朗、美中對立引發之憂慮不安,以及中國政府強化反間諜法所帶來的心理衝擊等。

然而,中國商務部公布該年外商投資利用金額統計(實際投資金額)為1兆1339億元人民幣(約25兆日圓),雖低於前一年,降幅僅為8.0%。(*1)

數字出現如此大的差異,是因為兩項統計的對象有所不同。「減少80%」指的是外匯管理局公布的國際收支流入額與流出額相抵後的淨值統計,其中包括資金流動等金融交易。相較於此,「下降8%」則是新獲批准且實際執行的外商直接投資(總額)之總和統計。

研究中國經濟的經濟學家月岡直樹(瑞穗研究與技術首席經濟學家)在分析國際收支統計急劇下降80%的原因時指出:「單憑外資企業純投資的減少,無法完全解釋此現象。」他認為尚有其他的可能性因素(*2)

首先,外資在中國當地的子公司加速償還外國母公司以外幣計價的貸款。由於中國經濟形勢惡化,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在去年4月至10月期間貶值逾5%,恐怕導致還款負擔加重,因此越來越多企業選擇提前償還美元計價的母子公司間之貸款。根據月岡估算,急劇下降幅度的三成左右,可以由此說明。

此外,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新股首次公開發行(IPO)減少,亦為另一影響因素。近來於海外上市的中國新創事業有所減少,因此透過上市募集資金並匯回中國母公司的金額,亦可能相應地減少。

以香港作為中繼的回流投資減少

除了月岡所提及的兩個原因之外,外商投資減少可能還有其他原因。

其一,自去年第二季度以來,由於中國國內民營企業對於經濟前景悲觀,傾向於縮減投資。此時期正值清零風控政策取消後,眾所期待的報復性消費復甦不如預期,而房地產不景氣亦加劇,大型不動產企業的經營風險擴大。

國內經濟氛圍會影響外商投資,正是由於中國目前接受的「外資」裡,有四分之三來自香港,而其中不小比例被認為是中國大陸企業透過香港的「回流(返程)投資」。(*3)

中國外商投資來源國家、地區之比例

中國國內民間固定資產投資以及外商直接投資的關係

若檢視中國國內民間投資與外商直接投資的圖表,可以發現兩者似乎存在某種程度的關聯。此有別於在國際收支層面造成減少的主要原因──金融交易,而是中國商務部統計裡的實質投資下降,反映出中國外商投資變化的某種層面。

(*1) ^ 「2023年中國外商投資實際使用金額YoY下降8.0%,製造業與服務業均出現下滑」(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商業短訊2024年1月25日)

(*2) ^ 「外商對於中國的直接投資驟減之真相」(2024年2月28日瑞穗研究與技術調查部亞洲調查團隊首席經濟學家月岡直樹)

(*3) ^ 為了獲得外資企業的優惠待遇或減少出售企業的繁雜手續,中國本土企業會先在香港設立公司,然後以外資企業的身份在中國國內投資。

下一頁: 美中對立導致貿易結構發生變化

關鍵詞

中國 EV 半導體 貿易 美中關係 阿里巴巴 中國經濟 貿易戰

津上俊哉TSUGAMI Toshiya簡介與署名文章

現代中國研究者,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生於1957年。1980年入職通商產業省。先後擔任日本駐中國大使館經濟部參事官、通商政策局東北亞科長、經濟產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等。憑《中國崛起,日本該怎麼辦? 》(日本經濟新聞社, 2003年)獲三得利學藝獎。近著有《美中對立後要面對的事情》 (日本經濟新聞社,2022年)。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