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佛教」系列

第10回(最終回):面臨存亡危機的日本佛教

社會 文化 生活 家庭 歷史

戰後,隨著村落社會的瓦解,脫離檀家制度的人群激增。因接納了這些人而取得長足發展的新興佛教教團到了現在,往日的輝煌也已不復存在。但是,在這樣一種「組織」衰退的潮流中,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向佛教尋求心靈港灣。

檀家制度崩潰帶來的衝擊

1945年,日本在二戰中無條件投降時,日本佛教各宗派也喪失了國家神道這一共通的基礎,陷入混亂。將現世統治者天皇融入自家教義的佛教各宗派承受外界壓力,不得不選擇全面放棄這種教義,逐漸失去了政治影響力。同時,隨著戰後農地改革的推進,小農戶逐漸自立,以往靠當地主獲取收益的寺院也受到巨大衝擊。日本的佛教界只得依靠源自江戶時代的檀家制度獲得布施才能生存下去了。

然而戰後,各種因素的疊加讓日本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日本整體富裕了起來,原本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的佛教界也在某種程度上得以延命。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貧窮的檀家富起來了,對寺院的布施也增加了,各地寺院看似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然而這種繁榮卻是曇花一現,隨著90年代泡沫經濟的崩潰,戛然而止。進入21世紀後,佛教各教團更是不約而同地在衰退之路上越走越遠。

到了2023年,所有佛教教團都因檀家制度的瓦解而陷入困境。人口減少帶來檀家數量的萎縮,在過疏化日益嚴峻的地方尤為顯著,荒廢的寺院越來越多。即便在人口集中的城市,因檀家制度而維繫至今的寺院與信徒的關係也漸行漸遠,並有加速的趨勢。其結果就是長久以來由僧人主持的葬禮等儀軌受到輕視,且這一風潮愈演愈烈。佛教儀式逐漸被日本人從生活習慣中剝離出去。對於這種現狀,佛教界自身也十分清楚,並採取了各種措施力挽狂瀾,卻始終沒有決定性的解決方案。江戶時代以來的檀家制度肉眼可見即將消亡,佛教界也隨之萎縮,為了度過存亡危機,他們想必也會絞盡腦汁,苦苦尋求對策為自己續命。

尋求靈魂的救贖,轉投新興佛教教團

已有的傳統佛教教團的故事先到此為止,讓我們把時間撥回二戰結束後不久。戰後日本佛教界最大的動向,就是新興教團的興起。戰後的日本開始反思此前國家神道對國民的精神統治,進而對「信教的自由」進行了擴大解釋,於是,便出現了各種宗教團體山頭林立的局面。包括戰前就展開活動的團體在內,許多新興佛教教團極大地擴張了勢力。這些宗教團體的代表有創價學會(日蓮宗派系)、立正佼成會(同前)、真如苑(真言宗派系)等。

這些教團之所以不斷招攬到眾多信眾,其背景是伴隨戰後經濟高度發展而出現的農村社會的瓦解。江戶時代以來的檀家制度是以每個佛教寺院與居住在其周圍的每個檀家為單位而形成的制度。但是,戰後的產業結構變化和個人主義的盛行,導致「持續定居一處的家族」這種生活形態開始瓦解,每個人開始因時因地來選擇最適合的地方居住,開始了不受「家」束縛的生活方式。因此,脫離檀家制度的人飛速增加。

然而,雖然可以切斷和佛教寺院的關係,但人內心向宗教尋求救贖的想法卻不會消失。不僅如此,有些人正是因為切斷了與佛教寺院的關係,才不得不獨自面對各種苦難,於是他們想尋求真正的宗教救贖的心情反而更加強烈了。對於這些人群而言,與檀家制度毫不相關,又能親身理解個人煩惱的新興佛教教團就顯得極具魅力,被視為值得信賴的組織了,於是信眾人數以驚人的速度增加。

不過,這類新興佛教教團的大好趨勢也在90年代見頂,此後便一蹶不振。雖然人口銳減是一大要因,但與此同時,教團變得巨大化和官僚化,將組織的維繫置於個人的幸福之上,逐漸失去教徒的信任也是一大因素。

佛教權益的弱化

《日本的佛教》系列,以西元前500年左右釋迦牟尼的時代為基點,對日本佛教進行了通史性梳理,一直講到2023年如今日本佛教的現狀。最後的總結大概就應該對未來的展望——「日本佛教的未來何去何從」展開論述了。

舊的佛教世界毫無疑問在走下坡路。這裡說的下坡路,指的是經濟基礎進一步弱化,寺院數量和僧侶數量不斷縮水的意思。當然,作為儀式的主持人,還是有一定市場需求的,但即便如此,想要繼續維持現有勢力也是癡人說夢。其活動能力大概會繼續弱化下去。

而戰後取得長足發展的新興佛教教團在這個問題上,也是相同的命運。即便是新興教團,今後信徒數量也會縮水,政治影響力也會減弱,樂觀一點的話,大概也就是作為一個穩健、低調的宗教團體繼續存續下去。

然而,與這種「組織衰退」的潮流相反,向佛教尋求某種救贖的人的數量卻很可能在增加。如果時局不穩,人們對未來的不安不斷放大,人就總會去尋求一個心靈的歸宿。僅靠科學的世界觀是沒法從「人生之苦」中逃脫的。在這樣的局面下,許多人就會去思考「佛教本來是宣說什麼教義的宗教?」「佛教的教義中有沒有一個方法,可以消解現代社會的不安?」,並且設法尋找答案。從這個意義來講,我認為今後的時代,佛教應扮演的角色或許比現在更加重要。

結語

在本系列的考察論述中,我從宗教組織的側面,對佛教歷史概況進行了梳理。為此,整體論調就帶上了「為維繫組織和一己私利而開展活動的佛教界歷史」之色彩。雖說這也是對「何謂佛教」的準確把握,但僅憑這一側面並不能描繪出整個佛教歷史。因為還有另一個層面,那就是「作為佛教信徒走完真摯一生的個體的歷史」。

那些遠離組織團體的個人,忠於自我信念走完一生的僧人和佛教徒——他們的人生震撼著每一個人的內心。毫無疑問,他們的故事成為了一種原動力,使得佛教在現代依然繼續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本系列的目的是想從高屋建瓴的總體視角介紹日本佛教,因此並沒涉及這些偉大個體的事蹟。但想要理解「日本佛教」,去了解它另外的一面也是很重要的功課——希望各位讀者能夠理解這點。

最後,衷心希望今後釋迦牟尼的教義能夠繼續拯救苦難大眾,並以此發願為拙論畫上句號。

標題圖片:在寺院裡祈禱的女性(PIXTA)

寺院 神社 江戶時代 天皇 神道 寺廟 佛教 神社佛閣 新興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