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細道~新莊的道路(下篇):從民安路到福營路,再到新莊老街

文化 歷史 觀光旅遊 臺灣香港

所謂道可道,非常道。晃蕩於古道上,懷想著曾行於其上的無數人生。時間這個永遠的旅人將各種歷史經驗體現在街道上,至今我們還能看到什麼樣的記憶痕跡呢?筆者來到100年前就存在的臺灣老街,並寫成短篇紀行文,這次走訪的是新莊老街。

離開中藥咖啡店「元益與寶來」後,回到民安路上往北前進。渡過淡水河支流塔寮坑溪上的民權橋後,看到福營路右轉。1889年的地圖上福營路就已經存在,原本是附近灌溉水田的“後村圳“水道,1980年代以後改為下水道了。

原本是附近灌溉水田,後改為下水道的福營路右轉
原本是附近灌溉水田,後改為下水道的福營路右轉

我一邊聽著福營路上那些中小型工廠所傳出的斷斷續續的機械聲,一邊對照1934年繪製的「新莊郡大觀」圖與街景。此圖作者為日本時代的繪師金子常光,他非常擅長繪製有如飛鳥之眼所看到的地圖「鳥瞰圖」(但不知道為什麼塔寮坑溪沒有出現在地圖上)。

以前,從這裡應該可以看到淡水八里的觀音山,還有與淡水八里之間展開的大片茶園,有些地方還會飄著製作木炭時的裊裊升煙。

金子常光的「新莊郡大觀」(《臺灣鳥瞰圖》,莊永明,遠流出版公司)
金子常光的「新莊郡大觀」(《臺灣鳥瞰圖》,莊永明,遠流出版公司)

鳥瞰圖的繪圖師傅們

在日本時代農作物產地的新莊今日變成了一大工業區,據說因為太平洋戰爭末期,為了避開美軍的轟炸,將工廠從台北市遷移到新莊。金子常光與他的老師吉田初三郎所製作的鳥瞰圖也因戰爭受到極大的影響。在中日戰爭時期,鳥瞰圖被視為不利軍事防衛的物品,據說當時原畫不是被沒收就是被燒毀,繪師們也被禁止製圖,因此曾經沒落。如此一來,「新莊郡大觀」圖在當時肯定也是日本軍部的取締對象。那些鳥瞰圖繪師們再次受到肯定已經到了1980年代後期了。我們現在能夠與這些地圖再次相遇,多虧了臺灣和日本之間許多人介入其中,努力不讓它們消失。

中正路和輔仁大學

福營路一路上有工廠、辦公大樓或是堆積廢棄物的空地,不時還能看到土地公廟、廢棄的三合院的紅磚瓦牆等以前老街的殘影。這裡的消防局宛若追溯著舊有的水道痕跡,牆壁貼著道路的曲線興建而成。

消防局,沿著原水道的福營路的曲線建成
消防局,沿著原水道的福營路的曲線建成

在福營路上往前走一陣子後,就會看到省道中正路。中正路上也有清朝後期開始行駛,被稱為「劉銘傳鐵路」的鐵道遺跡。

穿過輔仁大學對面的中正路路口後再走一小段,沿著福營路隨著往左邊延伸的水溝,抵達景德路。然後再穿過1913年時就已經存在地圖上的「新樹路」,福營路在這裡變成了「新莊街」。新莊街的繁榮,在200多年前曾經與艋舺和大稻埕齊名,現在則成為失去了港口功能的新莊老街區的中心。

古早味麵店

沿著新莊路前進,有人從右手邊的麵攤2樓小窗露出臉來對著我揮手。他是藉由畫筆讓逝去的新莊風景重生的畫家,簡文仁。

1樓為簡文仁先生家族經營的麵店,2樓開設了繪畫教室。簡文仁先生從窗口現身打招呼
1樓為簡文仁先生家族經營的麵店,2樓開設了繪畫教室。簡文仁先生從窗口現身打招呼

在新莊老街出生長大的簡文仁先生,開始製作以新莊風景為題材的作品,是在2001年左右。在這20年間,他畫了大概200件鄉土風景,盡可能參考書籍與資料來描繪故鄉從200年前到現代的歷史背景。

他說:「雖然是自己的故鄉,卻常有種異鄉的感覺。」

面對這些漸漸失去家鄉的人、風景與記憶,不得不對抗時間之流的緊迫感,讓簡文仁拿起了畫筆。

經營麵店長達60年以上的老家,曾因颱風受損,5年前,把老屋改建成大樓的提案浮上檯面。當時簡文仁說服家人,並自己出資向各方尋求老木材,讓老屋得以還原成初建成時的閩南樣式。現在則成了新莊老街知名的復古風特色麵店「海山里老厝邊麵攤」,父母與弟弟於一樓經營麵店,簡文仁於二樓開設繪畫教室。

簡文仁選擇用油畫表現家鄉的歷史是有理由的。第一,油畫作品可以長久保存。第二,油畫顏料一筆一筆疊上的厚度,就像是歷史的累積。我自己也接觸過油畫,油畫材料其實很難掌握。不只要花時間等顏料乾燥,要呈現自己想表達的顏色其實需要相當程度的練習。如同保存文化一樣,需要長期的熱忱與努力。正因如此,才有價值。

《十八世紀末的新莊港》 簡文仁・画
《十八世紀末的新莊港》 簡文仁・画

樸實親和的糕餅店

在造訪簡文仁的畫室之後,一邊感受新莊老街裡累積的時光厚度,一邊繼續前行。

在老字號糕餅店「老順香餅店」的店門前,我詢問店家:「這裡創立多少年了?」店員幽默的回答我:「也沒多少年啦,大概150年吧?」這裡的鳳梨酥比一般的鳳梨酥還要扁平,形狀很特殊,酥脆的外皮夾著薄薄的內餡,是最近吃到的鳳梨酥中特別好吃的。

另一邊則有傍晚六點開始營業的豆乾店,3名男店員單手拿著扇子顧著放在網子上的炭火,燒烤著豆乾,空氣中飄著炭火烤出的薰香味。

百年老店「尤協豐」(新莊路416號)的豆干。
百年老店「尤協豐」(新莊路416號)的豆干。

這天為我帶路的是世居新莊的「老街人」高彩雯(Looky)。她帶著我造訪小學時常去的麥芽糖店「翁裕美商行」。店裡的大叔熟練用筷子勾起麥芽糖,夾進餅乾後遞給我。咬下去的瞬間,那香甜的麥芽糖味從齒縫中暈開,與鄉愁一同散發開來。

很多廟宇的老街

新莊老街在短短2公里內就有4個古蹟、十幾個超過百年歷史的廟宇。糕餅店、豆乾店等老店會這麼多,也是因為廟宇裡供奉神明供品的要求,讓新莊老街保留了許多傳統的樣貌。

附近大小廟宇之多,老街甚至有「新莊廟街」之稱。在眾多廟宇當中,以祭拜媽祖的“新莊慈祐宮”為新莊人的心靈寄託,石碑上寫著創建於1729年。

根據Looky的描述,土地公與媽祖不同之處為面向的方位有著不一樣的含意。土地公面向著道路,海洋守護神媽祖則是面對著海港,也就是面向著為新莊帶來水運繁榮的淡水河支流大漢溪,聽她這樣解釋,我也嘗試跟著媽祖的視線往河的方向望去。雖然現在大漢溪已被堤防遮住看不到了,很久以前,媽祖眼下應該就像畫家簡文仁在畫作中所呈現的繁榮景象吧。

從媽祖廟遠望大漢溪。如今建了堤防,無法看見河川
從媽祖廟遠望大漢溪。如今建了堤防,無法看見河川

鼓聲響起

在新莊慈祐宮裡我看見大鼓上標示了「响仁和」的名號。據說這個大鼓是由新莊的製鼓師傅製成,因此我決定前往「响仁和」製鼓工坊(要預約)。

王錫坤師傅是製鼓工坊「响仁和」的第二代。說到臺灣製鼓文化,一定會說到這位著名的傳統工藝家,他也是演奏家。行天宮或龍山寺等有名的寺廟裡的大鼓都是在這裡製作的。工坊的旁邊設有「响仁和鼓文化館」,展示各式各樣的鼓,我在那裡,遇見了超乎想像的大鼓。

那就是現在的圓山飯店所在地,日本時代臺灣神宮(臺灣神社)裡的日式太鼓。鼓桶是挖鑿整棵櫸木樹幹製成,上面就雕著「臺灣神社」四字,王錫坤師傅為鼓重新更換了牛皮。介紹這個太鼓時,師傅在威風凜凜的太鼓上大力敲打了一聲。

「咚~~~~~~~~」

深沉的重低音,響徹在空中,就像是從日本時代流傳到現代的殘響。經過了100年,再由王師傅的手,歷史,借用了聲音的形式,再度對我們發聲。我問王師傅:「要花多少年才能成為獨當一面的製鼓師傅呢?」他笑笑地回答:「我到現在都還在學習呢!」

於骨董店買下的臺灣神社的太鼓。紋路由舊照片來重現
於骨董店買下的臺灣神社的太鼓。紋路由舊照片來重現

新莊神社的遺址

在新莊老街上還有其他日治時期留下來的遺跡。現在的新莊派出所以前是「新莊郡役所」(1915年)和被指定為歷史建築的「武德殿」。雖然新莊郡役所曾經經過多次翻修,但是現在裡面還留著當時的柱子和水牢(當時的公所也兼作警察局)。這些風景可能隨著時間流逝有所改變吧。

因為屬於新北市都市更新計畫的一環,估計近期有很多建築會被拆掉(被認定為歷史建築的武德殿則會被搬遷),並計畫在原址上興建大樓。

決定被拆遷的新莊派出所,在日本時代為「新莊郡役所」,後面還留著武德殿
決定被拆遷的新莊派出所,在日本時代為「新莊郡役所」,後面還留著武德殿

最後,Looky帶我沿著中正路前往“新莊地藏庵”。

從新莊路轉進登龍街,再從登龍街走出來便是中正路,眼前即是新莊國小。新莊國小於1889年設立,專為臺灣子弟設置,是一間很有歷史的小學。繞過新莊國小後,進入後方的街道,印入眼簾的是數個石燈籠。感覺好像來到了日本的神社參道。當然了,這裡的確與日本有關,1937年落成的「新莊神社」就座落在地藏庵附近。石燈籠刻著「奉納 昭和12年」的字樣。地藏庵原名為「大眾廟」,日治時期與佛教結合,祭拜地藏王菩薩。高小姐說這座廟宇與媽祖廟並列,都是新莊人的心靈寄託。

新莊在很早的時期,就有很多從中國福建地區來的移民,當時不只流行傳染病,加上土地的爭端或是生計問題,很多移民死去。為了撫慰無人祭拜的亡靈,建立了這座大眾廟(新莊地藏庵/1757年)。隨著臺灣土地開拓的競爭越來越嚴重,同為福建出身的泉州人與漳州人間發生激烈的「械鬥」,也影響了新莊的樣貌。新莊會有這麼多廟宇,可以說是在激烈競爭中勝出的「贏家」為了供奉自己的神明所建造的,也可說是祈求同宗與同鄉的繁盛之心引起的戰爭遺跡。

在地藏庵的二樓還發現了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另一個前人足跡,就是以前供奉在新莊神社裡的日式神轎。太平洋戰爭結束之後的1950年,當新莊神社即將撤廢之際,狛犬與石燈籠與這座神轎被移到地藏庵。神轎中紅色的鳥居上寫著「新莊神社」,頂部有鳳凰雕刻。當時在秋季時節應該會抬著這個神轎,舉行慶祝豐收的祭典吧。這些廟與寺、神社可以看出來自不同的地方,移住至此地的庶民生活氣息。

地藏庵裡的兩個神轎中的1個
地藏庵裡的兩個神轎中的1個

在這趟新莊老街之旅,我一邊走在即將消逝的風景中,一邊傾聽著那些承繼而下的文化那如同海浪迴旋般驚起的濤聲。這趟旅程,像是領受來自過去的禮物,那是被許多人守護,方能一路傳承至此的文化。

20年後、50年後的新莊街道,將會收到什麼樣的禮物呢?

標題圖片:150年老店「老順香糕餅店」的鳳梨酥

工藝 民俗行事 臺灣 日治時代 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