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歡迎一個「強大的日本」嗎?

政治外交

以修復日美關係為基軸,安倍內閣急於重新調整外交政策。但是,駐日美軍普天間基地遷移、TPP、亞洲地區的緊張局勢等各種課題繁多複雜。美國對現政權抱有怎樣的期待和憂慮呢?在首相訪美前夕,讓我們一起看看時事通信社華盛頓特派記者水本達也的分析。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於卸任之前的1月18日,在國務院的班傑明•富蘭克林大廳與岸田文雄外相舉行了聯合記者會。會上,她滿面笑容地宣布,「將於2月的第三個星期邀請安倍晉三首相訪問華盛頓,與歐巴馬總統就諸多問題交換意見」。但是,第二天19日的《華盛頓郵報》,既沒有報道同盟國日本的首相即將訪美的消息,甚至連日美外相會談也沒有見諸報端。

國務卿柯林頓的真意

定位於為首相訪美開道的外相會談,對日方來說最大的收穫,是國務卿柯林頓在記者會上就沖繩縣的尖閣諸島(釣魚島——譯註),用更進一步的表現來牽制中國,稱「反對任何尋求破壞日本管轄權的單方面行動」。

這是一次準備周到的發言。針對在尖閣問題上如何強化遏制中國,日美外交當局在去年11月美國總統選舉之後就開始了全面細緻的磋商。據外交人士透露,原本曾經討論過在1月初國務卿柯林頓訪日期間,深入明確地表明美國的立場。但因國務卿病倒而使計劃流產,代之以此次記者會的形式。

柯林頓的發言,確實給日本增添了勇氣。不過筆者認為,國務卿言及尖閣問題時的另一句話,反映了美國的「真意」。她說:「希望日中通過對話以和平途徑處理爭端,對安倍政權著手對話的舉措表示讚賞。」這番話表明,美國最為重視的是東亞局勢的穩定性,它關係到是否會損害美國的國家利益。因而對日中尖閣問題的爭端,美國也採取了「徹底解決問題非常困難,重要的是如何從中調解」這一極為現實的立場。

對安倍政權安全保障政策的疑問

毫無疑問,多數日本人都認為,意圖改變東支那海(東海——譯註)現狀的是「中方」。然而在美國,不僅是歐巴馬政權內部,包括不少在野的知日派有識之士也都擔憂,復活的安倍政權這一存在本身,以及安倍晉三這個人物迄今的言論,很有可能刺激中國,成為該地區的不安因素。

實際上,美國的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在1月下旬以200多名有識之士為對象作了一次調查。在被問到安倍政權的安全保障政策對美國的影響這一問題時,近半數的受訪者回答說「(將會變為)非常複雜化」。在日美外長會談前一個半月先行訪日的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康貝爾(Kurt Campbell),曾非正式地要求日本慎重對待修改河野談話問題。

也就是說,美國希望看到的不是一個「奪回強大的日本」(安倍首相語),而是能夠冷靜管控日中關係的惡化,換言之,就是希望日本不為民族主義左右,能夠起到有助於亞太地區安定的作用。在這一前提下,日美同盟方才可能成為歐巴馬政權「重視亞洲」外交和安全保障戰略的基石。同盟關係的深化,並非單純地去增加防衛費、行使集體自衛權。關於這一點,從美國國務院等對安倍首相訪美之前出訪東南亞一事抱以的強烈關心和期待之中也可以得到佐證。

日美政府已達成一致,將以安倍首相訪美為契機,著手修復在民主黨政權時期受損的兩國關係。另一方面,日本方面還必須注意到歐巴馬政權也處於第二任期的過渡期這一現實情況,特別是柯林頓和知日派康貝爾團隊的離職卸任,使日美外交前景處於不明朗狀態之中。

2月1日新上任的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在(之前)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對自己舉行的國務卿提名人聽證會上表示,「美國不應將中國視作敵對國家,加強與世界經濟大國中國的關係至關重要」,而對日美同盟則隻字未提。

歐巴馬總統是現實主義者

歐巴馬總統在何種程度上重視與安倍首相的會談呢?有關人士稱,這可依據白宮為日本首相安排多少會談時間來衡量。日本方面似乎希望在22日上午舉行首腦會談,隨後一道共進午餐,但在安排調整上有可能比較困難。「午餐可以由拜登副總統出席」(國務院有關人士)的意見也有所聞。理由很清楚,因為美國對安倍首相訪美帶來的「決斷」並不抱有多少期待。

國務卿柯林頓在日前的日美外相會談後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重申了歐巴馬政府對日本的具體要求。按順序歸納,即(1)在沖繩縣駐日美軍普天間機場遷移問題上取得進展、(2)參加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3)早日加入《海牙公約》。其中除《海牙公約》外,都是需要慎重處理的問題,目前的狀態可以說安倍無法給美國總統一個滿意的回答。

日本方面希望本次首腦會談成為「構建互相信賴關係,討論未來幾年大戰略的良機」(日本駐華盛頓大使館);但美國方面首先想聽到的,則是日本致力於同鄰國改善關係的途徑。第二屆歐巴馬政府打出自由主義政策,總統的團隊實際上「比第一任期更為務實」,這也是華盛頓的共識。順便提一句,在私人信賴關係上,野田佳彥原首相在華盛頓有關人士中的評價決不算壞。

從亞洲再次轉向中東?

歐巴馬總統近日表示,3​​月他將出訪第二任期開始後的第一個國家——以色列。新國務卿凱瑞也對中東和平進程顯示出極大的關切。亟待解決的敘利亞內戰問題、伊朗的核開發等動盪不定的中東局勢,似有可能使美國外交政策的重點從亞洲再次轉向中東。與2009年1月希拉蕊•柯林頓就任國務卿後就出訪日本相比,如今美國面臨的外部環境已出現很大變化。

歐巴馬總統在他的第二任期就職演說中宣稱,美國將「繼續是同盟的中樞」。這表明,在國力相對下降的情況下,美國把遍布世界各地的同盟網路定位為一種「資源」(來彌補自己的力量),在處理懸而未決的問題時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這是歐巴馬政府現實主義的核心要素之一。

「日美同盟」不過是這個全球網路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

一位美國政府官員就不為人看好的日美首腦會談,說了這樣一番話:

「日方為什麼始終只是談論「同盟」呢?日本面臨怎樣的國內問題,其解決方針是什麼?它們無論是能源問題也好、社會福利問題也好,如果對美國來說具有參考意義,那麼總統會很樂意與首相探討的。」

(2013年2月9日,文中使用的均為當時的職銜)

安倍晉三 亞洲 安全保障 歐巴馬 柯林頓 訪美 岸田文雄 水本達也 康貝爾 凱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