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e-Up」,日本景氣復甦的一劑良藥?

政治外交 財經 社會

由政府、企業主和工會組成的「政勞資會議」要求除了一次性補助之外,還要通過Base-Up(上調基本工資——譯註)等手段提高薪酬。在春鬥中,各主要企業均表示將提高工資待遇,這一動向十分引人注目。被稱為由首相官邸主導的這場漲薪潮,將對日本經濟具有怎樣的意義?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術院教授、東京財團高級研究員原田泰先生將做一番分析。

今春的含Base-Up工資上漲率達「2%以上」

針對工會要求上調工資的春鬥(日本每年春季會舉行勞資談判,工會方面將之稱為春鬥),各個企業基本上都在3月給予了答覆。根據經團聯統計發布的「春季勞資談判與各行業大型企業回答狀況」(2014年4月16日)顯示,2014年4月提供的工資協議額成長了2.39%。儘管這是包含了定期漲薪部分的幅度,但相較於13年協議額1.88%的增幅,可以認為實現了0.51%的Base-Up,即基本工資(Base)得到了提高(Up)。由於國外沒有定期漲薪和基本工資的概念,所以「Base-Up」這個詞顯然是日式英語。

不過,此項調查的統計對象只是一部分大企業。要觀察整體形勢,就必須等待厚生勞動省公布「民間主要企業春季漲薪要求與協議狀況」。一般財團法人勞務行政研究所發布的漲薪預測報告是現階段可以獲得的數據之一。從以往經驗來看,該報告通常會給出比較符合實際的預測值,而它這次也預計增幅為2.07%,因此可以認為工資整體上漲幅度在2%以上。

Base-Up與定期漲薪的區別

對於1990年以前進入公司的那一代人而言,Base-Up是眾所周知的一個概念,但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企業不再實施Base-Up,為便於理解,在此簡單解釋一下「Base-Up」和「定期漲薪」。

所謂Base-Up,並非單純地提高薪金,而是上調基本工資部分。由於日本企業採用年功序列型工資制度,所以工資會隨著工齡逐年上漲,這個上漲部分被稱為定期漲薪。圖1採用假定年齡的工資數據說明了兩者的區別。

按圖1所示,從30歲到31歲,工資從28萬日圓漲到了28.5萬日圓,這是定期漲薪形成的年功工資(圖內箭頭A)。相對於此,2014年時各年齡段都上漲了3,000日圓,這就相當於Base-Up的部分(圖內箭頭B)。

對於企業來說,Base-Up和定期漲薪同樣需要增加人事費,但企業往往更加不願意實施Base-Up。如果只是定期漲薪,由於存在到年齡退休的制度,所以只要每年錄用相同數量的新員工,工資總額和平均工資都不會發生變化(當然,如果新員工人數每年成長,那麼平均工資會下降,人數減少,則平均工資上升)。

但如果實施Base-Up,那麼平均工資乃至工資總額都會上漲。泡沫經濟破滅以來,作為長期苦於日圓劇烈升值和需求減少的企業而言,效益好的時候採用獎金形式犒賞員工自是無妨,但Base-Up則會成為固定費用,可能對企業經營構成壓力,這是企業希望極力迴避的。出於這一理由,多年來企業一直避免實施Base-Up,所以報紙上紛紛登出時隔20年再度實施Base-Up之類的標題。

未必稱得上「官邸主導的Base-Up」

此次Base-Up,官邸主導的色彩明顯。這是因為傳媒和在野黨加大了批評力度,他們認為安倍經濟學發出第一支箭,試圖通過大膽的金融寬鬆政策擺脫通貨緊縮狀態,刺激景氣復甦,但如果只是物價上漲,工資不上漲的話,國民生活恐將愈發艱難。

因此,政府於去年設立了「旨在實現經濟良性循環的政勞資會議」,召集企業主、工會代表,要求調整日圓匯率升值和景氣復甦所產生的利益用於調高工資。對此,有人批評稱,工資原本就應由勞資雙方決定,政府插手便是多管閒事了。筆者也贊同這種觀點。

不過,本次Base-Up未必稱得上是政治主導的。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實際上景氣回復,勞動條件較差的領域逐漸出現人手不足問題,企業已經面臨不得不上調工資的狀況了。恐怕本來企業也不會單純到對政府提出的漲薪要求惟命是從吧。可以認為,這不過是人們將企業根據自身需要而加薪的行為說成是對政府的配合而已。

此前工資一直沒有上漲的原因在於正式員工人數沒有成長,成長的只是非正式員工。作為企業而言,一旦僱用了正式員工,當經濟形勢不好時,想要解僱他們就會非常麻煩。即便當下需求有了成長,但如果對其持續性缺乏自信,企業還是會首選僱用便於解僱的非正式工。

由於非正式員工的工資低於正式員工,所以如果非正式員工的比例升高,工資自然就會下降。當然,非正式員工即使與正式員工從事相同工作但工資卻相對更低的現象也是一個重大問題,但其中一個原因在於非正式員工的月度勞動時間少於正式員工。由此來看,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單位時間的工資。

要判斷工資是否有所上調,必須參考時薪,但日本並沒有官方的時薪數據。不過,厚生勞動省的「每月勞動統計調查」中收錄有包含加班費的月度總工資(現金酬勞總額)以及包含加班時間的總勞動時間等相關數據。因此,只要用現金酬勞總額除以總勞動時間就可以算出單位時間的工資。不過,由於現金酬勞總額中包含了獎金,所以在發獎金的月份,金額會較高。所以,只要觀察對這種季節性變動加以調整後的修正數據,應該就能看出每月單位時間工資的變動了。

安倍經濟學推出以來,勞動時間呈現成長趨勢

圖2展示了1990年至今的現金酬勞總額、總勞動時間、單位時間工資、合計勞動時間、合計工資的變化情況(均為將2010年參數設為100所得出的指數)。合計勞動時間是員工人數乘以平均勞動時間得出的數值,相當於所有員工的勞動時間之和。合計工資為合計勞動時間乘以單位時間工資得出的數值,即所有工資之和。現金酬勞總額、總勞動時間、單位時間工資均為員工的人均數值,合計勞動時間與合計工資為所有員工的合計數值。

觀察推出安倍經濟學的2012年12月前後,現金酬勞總額、總勞動時間、單位時間工資每月波動都十分劇烈,無法準確判斷到底是增加還是減少了。不過,合計勞動時間、合計工資自2012年12月以來有所成長。換言之,截至2014年年初,雖然工資沒有上漲,但由於僱用人數增加,工資的合計額也隨之增加了。假如工資合計額實現了純粹(非僱用人數成長引起——譯註)的成長,那麼國民應該切實感受到生活水準有所提高。

若想得出更多結論,必須經歷更長時間,收集到更多數據。但正如前文所述,由於預計2014年4月以後工資將會上漲,所以單位時間工資今後可能也會上漲。此外,從長遠角度觀察上述數據會發現,還存在更有意思的事實。

強行上調工資導致​​經濟發展停滯

追溯到1990年的數據來觀察圖2可以發現,從1990年到97年,現金酬勞總額不斷增加,總勞動時間不斷減少。當然,現金酬勞總額除以總勞動時間得出的單位時間工資上漲速度比酬勞總額的上漲速度還要快。1990年至98年,儘管出現過多次景氣惡化的狀況,名義GDP成長率僅為15%,但單位時間工資與合計工資分別上漲了23%和25%。在惡劣的經濟形勢下,如果只有工資在上漲,那就必然導致企業利潤縮水,設備投資減少,經濟發展停滯。這正是90年代以後日本經濟低迷的原因之一。

之後,工資逐漸下降,在2002年前後趨於穩定,此前過高的工資水準得到了糾正。日本經濟隨之回暖,開始以2%的成長率向前發展,但雷曼風暴爆發後,經濟發展再次停滯,目前在安倍經濟學刺激下又恢復了成長趨勢。

綜上所述,違背經濟實際狀況的工資上漲將迫使經濟發展停滯。換言之,如果強行上調工資,反倒有可能導致經濟形勢惡化。甚至在小泉政權下毫無實際感受的經濟成長時代,工資也出現了上漲。為了保持安倍經濟學激發的景氣復甦趨勢,首先應藉助當下景氣回暖的大好形勢,降低失業率,然後用「人手不足」來等待工資上漲為佳。

(2014年4月23日)

標題圖片:時事通信社提供

安倍經濟學 Base-Up 春鬥 官邸 雷曼風暴 終身僱用 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