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重建及其現狀

東日本大地震之後4年,來自宮城縣女川町的報告

社會

東日本大地震過去4年了。在2015年3月的震災中有800多人遇難的宮城縣女川町修復了在地震中受損的鐵路。女川町的支柱產業是水產業,本文將為您報導這座正在快速重建的小鎮的嶄新面貌。

鐵路重新開通,小鎮恢復昔日活力

「歡迎來到女川町」

2015年6月初,我在JR女川站下車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寫有「歡迎來到女川町」字樣的嶄新藍色橫幅。那是一個晴朗炎熱的夏日,這座位於宮城縣最東部女川町的新建車站,是鋼結構的3樓建築,通體塗成了明快的棕色調。由於周圍沒什麼建築物,車站就越發惹人注目了。你總是能看到和家人或戀人一起在這裏用智慧手機拍照留念的景象。車站裏還修建了溫泉設施,因此儘管是工作日的白天,旅客也很多,十分熱鬧。

以女川站為東端終點的石卷線剛剛於今年3月21日全線開通,這是自東日本大地震以來時隔4年再次開通。女川是一片低窪地,自海岸到內陸,群山環繞,因此海嘯發生時,海水湧向山坡向上湧,造成了高達20m的巨浪,災情比其它地區嚴重得多。中心街區被沖得一乾二淨,車站也被毀壞了。遇難者和失蹤者達到827人。

震後,女川町得到了國家和縣裏的救助資金,花費兩年時間清理了瓦礫,重建了女川港及公路,另外,還把女川站周邊的中心街區的地盤進行加固提高,在高地平整住宅用地等等,各項重建工作的進展十分迅速。筆者本人在震後第一時間就去了女川,加上這次採訪,已經是四進女川了。如今,和4年前的慘狀比起來,簡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港口周圍和陸地上的土地早已平整完畢。車站周圍還有大片空地,不過站前廣場和步行道已經開始修復,附近還有許多在建中的店鋪,非常引人注目。

女川站周邊正在進行土地整治、地盤提高加固工程。右側建築物是女川町地區醫療中心(地震時是女川町立醫院)。當時海嘯一直湧進建在高地的醫院1樓,為這座小鎮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

未來,城鎮建設的主力將是年輕人

車站重新啟用一週以後,車站附近修建的「未來中心(future center)」也開業了,這是一座為立志創業的年輕人提供交流平臺的服務設施。運營主體是從兩年前就開始一直在進行創業援助和人才培養活動的NPO法人「明日希望」。迄今為止,「明日希望」已經幫助女川町策劃並建成了鎮上的旅館「El faro(燈塔)」,還陸續幫助起家創業的人們開辦藝術工作室和咖啡店等等。32歲的理事長小松洋介是仙臺人,他說:「和大城市仙臺比起來,女川這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緊密,老一輩人提攜年輕一代的風氣很盛,這讓人感到很踏實。」

鐵路開通令來訪者增加,小鎮也漸漸恢復了活力。不過,小松先生也強調,想要讓年輕人成為城鎮建設的主力軍,還要走一段很長的路,現在可以說是剛剛有了眉目。

「最重要的是傳承。今後我們也會繼續協助鎮上居民,爭取吸引各種外部人才,籌措更多資金,讓事業步入穩定發展的軌道。」

站前廣場周圍還很空曠,遠處可以看見「未來中心」

從車站沿著海岸一側走15分鐘,就到了宮城縣漁業合作社女川町分社。

「和其它災區相比,這裏的重建速度還是很快的。畢竟受到那麼嚴重的災難,我覺得大家真的都很努力。」

66歲的伊藤和幸從40多年前就開始養殖扇貝,這是女川的主要水產品。他說這話時臉上流露出幾分柔和的表情。海嘯來襲的時候,他在海岸養殖場鑽進卡車,好歹總算逃到了高地上,躲過一劫,可是他的家和13個養殖用的筏子卻被沖走了。他的岳母至今下落不明,許多親戚和朋友也遇難了。

「那些本應在春天上市的扇貝都被沖走了。馬上就能賣了。真讓人心疼啊!我們需要先把瓦礫都清理乾淨,可以說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負』開始啊!」

漁業產值超越震災前

雖然有上述種種不利因素,但是伊藤先生很快就振作起來,開始了恢復重建工作。他每天往返於臨時住房和海邊,一個月之後,重新建好了3個筏子。他從北海道訂購了貝苗,重新開始扇貝養殖,現在筏子已經增加到了10艘。他還用國家的補助金重新建造了1艘船。今年的扇貝產值大約有1,000萬日圓,終於恢復到了震前的水準。去年年底,他還在高地上建好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家。伊藤先生以略顯嚴肅的目光說道:

扇貝養殖產量恢復到了震前水準,伊藤和幸甚感寬慰地說:「這些年我拼命努力,總算是從一片廢墟中,恢復到現在這個樣子了。」

「心靈的創傷不會那麼快癒合,痛苦還會繼續。我有很多朋友在受災之後就不再當漁民了。可是,我這麼多年做扇貝養殖,已經愛上這一行了,而且我本人也能夠堅持。總算是看到希望了。」

實際上,在女川的主要產業——漁業和水產加工業中,漁業的恢復程度尤其引人注目。

在女川,除了扇貝,銀鮭、牡蠣、海鞘等其他特產的養殖也較早就開始了重振工作。秋刀魚等近海魚類的捕獲量也在順利恢復。根據當地漁業合作社和鎮裏的統計,現在全鎮從事漁業工作的人數雖然從震前的大約570人下降到大約410人,不過去年度的漁業產值達到了55億日圓,略微超過震前的50億日圓。比起同樣位於三陸海岸的北方漁港,女川距離龐大的水產品消費地仙臺市以及批發商聚集的石卷市都比較近,這樣的地理優勢十分有利於流通功能的復甦。

然而,產值增加的主要因素是由於最近幾年魚類價格的攀升,捕獲量則仍然停留在震前的八成左右。因此,如今的課題是如何在保持魚類價格的前提下確保產量。因為保證一定的捕獲量,是另一個支柱產業——水產加工業振興的前提。

女川魚市採購人合作社,是一個由採購本地魚類和貝類產品的水產加工業者參加成立的組織,副理事長石森洋悅稱:「從大家同心協力共同參與重建的角度出發,我們兩個產業之間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盡量用比較高的價格來競買。不過,水產品的產量還遠遠沒有恢復,港口周圍的水產品加工廠也是到了今年才有幾家終於開了工。」也正因為此,石森先生不敢有絲毫鬆懈,認為「情況依然不容樂觀」。

中東卡達的援助資金帶動了水產加工業的復甦

石森洋悅說:「地震時女川町可以說是全鎮覆沒。但正是這樣的危機讓鎮民們團結在了一起。雖然我們也會有許多意見分歧,但是一旦決定了,我們會第一時間行動起來。」

儘管如此,女川的支柱產業——漁業、魚市和水產加工業,猶如「齒輪」確實已經開始轉動了。其中一個契機就是女川利用中東卡達在震後成立的重建援助基金所提供的資金,於2012年秋季建成了一座最尖端的多功能水產加工設施「MASKAR」。建設費用為20億日圓,1樓是卸貨室,2樓是儲藏能力6,000t的冷凍庫和冷藏庫,最高樓3樓是緊急避難場所。這個建築物的設計結構可以耐受百年一遇的海嘯。該設施的運營主體是上述魚市採購人合作社,由水產加工業者共同使用。

「秋刀魚、鯖魚、銀鮭、鰹魚等等接連不斷地運來,從去年秋天以後,倉庫就一直處於滿倉的狀態。這裏已經和車站一樣,成了女川劫後重生的象徵了。女川有一種獨立的風氣,大家都將悲哀深藏在心底,以這些象徵為基石,努力建設一個新的城鎮。現在,小鎮正在漸漸成形,日益完善。」

石森先生說這番話時,臉上的表情和緩了不少。震前,鎮上的冷凍、冷藏設施的儲存能力總計53,000t,所以說,MASKAR只有其9分之1的規模。為了擴充儲存規模,合作社正在鄰近地區建設同樣的冷凍、冷藏設施。

女川港的重建速度很快。左側的白色建築物是多功能水產加工設施「MASKAR」。設施的名稱源於卡達的傳統捕魚法。設施內部的冷藏、冷凍儲藏室的溫度能常年保持在零下30度,只要待上10秒,就會凍得全身顫抖

平整住宅用地工作出現延誤

女川町的人口在震前大約有1萬人,除了在海嘯中遇難和失蹤的人以外,震後還有許多人離開了鎮子,所以現在人口減少了3,000人,只剩下大約7,000人了,而且還有進一步減少的傾向。由於住宅用地的平整工作和防災公營住宅的建設還遠遠跟不上需要,臨時住宅的入住率仍然高達80%,還有2,100多人住在裏面。原本預定建設1,000戶公營住宅,但是目前只完成了250戶。在2年前的採訪中,須田善明町長曾表示,「公營住宅將會在今後5、6年內完成建設」,可是這次他卻說:「住宅用地的平整工作至少延誤了3個月。」他向我們說明了出現這一情況的背景和相應的對策。

「在施工過程中遇到了非常堅硬的岩層,這是當初的鑽探勘測沒有發現的。還有,辦理數量龐大的土地所有者的權利轉移手續、為防止土地沉陷而導致積水的相關工程也都耗費了大量時間。為了不再繼續延誤下去,我們將調整施工方法,爭取能縮短工期。作為破碎岩層的新方法,最近我們採用了爆破作業方式,據說這在災區還是首次採用。比起之前依賴重型機械作業的施工方法,爆破法令施工進度大大加快了。」

女川町內的高地上建起的防災公營住宅。雖然住宅用地平整工程進展緩慢,但女川町正在通過採用改變施工方法等對策來追趕工期

重建女川港是振興水產業的關鍵,碼頭相關的整修工作將在年內完成,到時候基本可以全面投入使用。「接下來,最關鍵的就是振興水產加工業了,加工處理本地產魚類和貝類。今後我們計劃花費2年左右的時間,重建工廠,平整出能夠滿足產業擴張所需要的土地。」(須田町長語)

各項設施陸續建成,這些設施將成為日後女川町重建的根據地。人才、物品和產業重新開始流動。雖然路途仍然艱險,但女川町的行政部門與居民以及鎮外的人們建立起越來越緊密的情誼,女川町正向著復興在穩步前進。

標題圖片:重新開通的JR女川站。舊車站在4年前的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海嘯中被沖毀。新車站的設計者是建築家坂茂(攝影:菊地正憲)

東日本大地震 女川町 宮城縣 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