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斯普特尼克危机

日本的太空政策(4):现在,日本的太空利用活动处在坐标系的什么位置?

政治外交 国际 科学

日本现行第三版宇宙基本计划由①确保太空安全保障、②推进民生领域的太空利用、③维持并强化太空产业和科学技术基础这三大核心内容构成,并预计于2020年6月制定第四版计划。

制定第四版宇宙基本计划

日本政府将在今年制定新的宇宙基本计划。今年3月,内阁府下属宇宙政策委员会(的基本政策小组)制定了现行宇宙基本计划的修订方案。之后,经过公开评议环节,将于6月由宇宙开发战略本部(内阁总理大臣担任部长)最终敲定。这将是日本的第四版宇宙基本计划。

在此,让我们回顾一下迄今为止的几份基本计划。在本连载专题的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太空基本法》(2008年)并不仅仅只是改变了针对和平利用太空的解释。按照《太空基本法》的规定,为了“从综合角度有计划地推进日本开发利用太空的相关措施”(该法第24条),内阁下设的宇宙开发战略本部将负责制定《宇宙基本计划》。

过去,文部科学省(太空研究开发整体工作)、内阁(信息收集卫星)、总务省(通信卫星)、国土交通省(气象卫星、交通管制)和经济产业省(太空商业活动)等部门在自己的分管业务中做出决策,分别开展太空相关活动。《太空基本法》的上述规定给这样的时代画上了句号,内阁的宇宙开发战略本部成为总指挥部,将更有机动性地制定和执行政策。

此前,日本已经制定过三版宇宙基本计划。第一版宇宙基本计划(2009年)希望实现从开发到利用的转变。这和连载系列的第二篇文章提到的日美卫星采购协议(1990年)对日本太空产业造成的打击也有一定关系。

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这段历史。日美协议规定,非研发用卫星(也就是所谓的实用卫星)和非安全保障用卫星(按照当时日本的政策不可能制造)外,其他卫星均采用公开招标制度,后来日本企业再也无法中标。因此,JAXA(2003年以前是NASDA)投入更多力量开发性能各不相同的研发用卫星,并将制造订单交给日本企业,由此保住了日本太空技术的基础。

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近20年间,日本虽然有能力制造配备了最尖端技术的航天设备的卫星,但在使用需要保持连贯性的同系列通信卫星和地球观测卫星等方面,却落后于其他航天大国。实用卫星的制造和使用经验不足,直接阻碍了太空商业利用活动的拓展。

同时,由于日本禁止对太空进行军事化利用,所以企业无法利用政府获得的太空军事技术的派生技术,另外,通过民间企业对军事卫星制造和发射业务的承接来奠定太空产业基础的设想也未能实现。

后来修订出炉的第二版宇宙基本计划(2013年)允许将太空用于安全保障活动,并且强调,为了摆脱持续20多年的低迷期,要从两方面确保自律性:①进一步扩大对太空的实际利用②确保能够在日本需要时迅速发射和使用必要的卫星。

第三版计划:通过工程表进行灵活应对

宇宙开发战略本部于2015年1月9日敲定的第三版宇宙基本计划便是日本现行的宇宙基本计划。不同于一份文本贯彻始终的前两版计划,第三版计划每年都在修改工程表,并在网上进行公示。

所谓工程表,主要内容是针对太空基本计划中列出的53项措施,分别提出了①2025年为止的成果目标、②各年度末的完成情况和成绩、③次年开始的工作计划。

就成果目标来说,尽管和宇宙基本计划中制定的目标一致,但比如在发射新的火箭和卫星方面,由于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既有可能达不到预期,也有可能提前完成。记录完成情况并着眼于未来修改计划——这是实现预期目标的必要工作。

在网上公示工程表有一定的好处。比如,这属于联合国等组织所鼓励的公开、宣传本国太空政策的一种形式,通过展示日本正在怎样的设想和计划下推进哪些工作,也有助于赢得各国更多的信任。从全球范围来看,出于相同的目的,美国的国家太空政策(一任总统任期内制定一到两次),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每五年发布一次),欧盟及欧洲各国,还有澳大利亚等国家公布的太空政策和太空战略也都在网上进行了公布。

在网上公示工程表也有助于外界提升对日本产业界的可预见性。明确公布政府卫星和火箭的开发周期、发射时间、卫星适用年数等最新信息后,从事太空商业活动的企业就更容易以获得订单为目标来制定投资和用人计划。因此,也可以认为制作和公示工程表是促进和扶持太空产业发展的一个办法。

目前,日本正在制定着眼于未来十年的第四版宇宙基本计划。那么,自敲定第三版宇宙基本计划的2015年以来的五年间,日本的太空政策一直在追求什么?已经走到了什么位置?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总体情况。

第三版宇宙基本计划的三根支柱

现行宇宙基本计划由三根支柱构成。分别是①确保太空安全保障、②推进民生领域的太空利用、③维持并加强太空产业和科学技术基础。

这是确保安全保障首次被列为太空基本计划的目标之一。而且,还提出了“将'确保太空安全保障'定位为我国太空政策目标中的重要课题”。由此可见,日本周边安保环境形势日趋严峻。可以说,正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太空开发战略本部才会在制定第二版计划仅仅两年之后就对计划实施了修订。

第一根支柱 确保太空安全保障

下面分别展开说明。第一根支柱“确保太空安全保障”有两个目的。一是提升太空本身的安全保障。为此,日本正在加强太空态势感知系统(SSA),以便探明在轨道上运行的物体(包括正常运作的空间物体和已成为垃圾的空间碎片)在任意时刻的位置和移动方向,以及物体的特点和性能。二是利用通过太空获得的数据,以及这些数据加入其他知识后得出的信息,在地面加强日本的安全保障能力。

现行防卫大纲提出,日本不仅要持续地收集情报,还会在遭到攻击的情况下,将太空作为组织攻击和予以反击的有效工具加以利用,也就是宣告了将对太空实行军事化利用。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份大纲将目光聚焦在了第三版宇宙基本计划中提出的将太空用于安全保障这一点上。为了弥补日本防卫利用方面的劣势,涉及民生和广义安全保障的宇宙基本计划也有必要考虑全球对太空开发利用的情况,从综合角度思考着眼于未来十年的政策。

第二根支柱 推进民生利用

第二个核心内容是“推进民生利用”。这是《太空基本法》出台后的十年间,从偏重研发向扩大利用范围不断努力的一个领域。

其中,针对气候变化、灾害频发、海盗对海上交通的威胁等全球性课题,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优质数据——这是过去长期致力于尖端卫星传感器研发工作的日本所擅长的领域。尤其是装配了敏锐的温室效应气体观测传感器的GOSAT-2(昵称“伊吹”号)、用于观测水循环变化的GCOM-W(昵称“水滴”号)、长期通过图像捕捉地球整体环境变化的GCOM-C(昵称“色彩”号)等卫星的实力得到了全球各国的高度评价。

(左)温室效应气体观测技术卫星“伊吹2号”(时事社)(右)H2A火箭40号机搭载温室效应气体观测技术卫星“伊吹2号”等设备发射升空。2018年10月29日(时事社)
(左)温室效应气体观测技术卫星“伊吹2号”(时事社)(右)H2A火箭40号机搭载温室效应气体观测技术卫星“伊吹2号”等设备发射升空。2018年10月29日(时事社)

不过,在民生利用的另一大目标,也就是太空产业的发展方面,日本却仍在苦苦奋斗。从现状来看,日本属于相对而言的太空小国,在太空利用服务产业方面,落后于擅长开发多种卫星数据利用软件的英国和加拿大。第二根支柱的目标就是要扭转这种局面。

可以说,花费五年时间后,日本也赢得了海外卫星市场,培养了一批创新企业,在实现基本计划目标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要说和第一梯队的差距是否缩小了,在很多方面还是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因为美国和中国的太空技术初创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且有力。

第三根支柱 强化产业和科学技术基础

第三根支柱是“维持并强化产业和科学技术基础”。如果没有坚实的科技基础,那么强化太空安全保障能力、振兴产业、发展太空科学、通过太空技术解决全球性课题等所有尝试都无从谈起。如果没有能够在必要时自由发射卫星的自有发射基地、火箭和卫星,那么日本就不可能开展自律性的太空活动,也不可能实现太空的利用价值。

基于上述观点,笔者将分析如何用第三根支柱去构建有助于推进安保和民生利用的基础。其中,除了构建太空体系外,还包含人员基础和法制建设等。

连载的第一篇文章中,笔者曾写到,新防卫大纲或许会促使日本用于防卫目的的太空利用活动发生质和量的双重变化。第四版宇宙基本计划或许将在这个方面有所体现。

第一版宇宙基本计划(2009年) 从致力于研究和开发卫星,转为重点关注太空的利用
第二版宇宙基本计划(2013年)
  • 由于允许将太空用于安保领域,所以太空的利用范畴进一步扩大化
  • 力求确保日本的自律性,可以在需要时随时发射和使用必要的卫星
第三版宇宙基本计划(2015年)
  • 将①确保太空安全保障 ②推进民生领域的太空利用 ③维持并强化太空产业和科学技术基础作为三大支柱
  • 将“确保太空安全保障”作为重点课题加以明确
第四版宇宙基本计划(预定于2020年6月)

标题图片:日本太空技术初创企业ispace在全国率先采用民间开发的技术挑战“月面着陆”和“月面探测”任务。图为2019年8月向公众展示的用于月面探测的实物尺寸着陆舱(时事社)

导弹 火箭 太空开发 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