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繩「向臺灣學習」風潮──從臺灣展・島嶼音樂季看見臺日交流的嶄新樣貌

文化 歷史 音樂 國際交流 臺灣香港

沖繩與臺灣同為黑潮流經的島嶼,在近代國家之前早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從認識鄰人的展覽及交流音樂季中,探尋跨越國界的交流之道。

「必須向臺灣學習」,這是最近在沖繩常常聽到的一句話。沖繩將在2022年迎接回歸日本的50週年。在沖繩文化逐漸「日本化」之中,守護傳統文化的風潮高漲,而成為參考對象的,正是珍視島嶼文化的鄰居──臺灣。今年秋天,沖繩縣立博物館‧美術館舉辦了「臺灣展  以黑潮連接的鄰島」,臺灣和沖繩的文化交流項目「島嶼音樂季」也同時展開。在重新審視內部文化的道路上,臺灣可以說領先在前,在希望能學習臺灣的沖繩的態度中,可以看見臺日交流的未來。

從認識鄰人的樣貌,思考自身的位置

2019年底,期待已久的包裹終於到了。那是沖繩縣立博物館‧美術館在9月6日到11月4日舉辦的「臺灣展」的圖錄(非賣品)。雖然趕不上在展出期間出版有些遺憾,但應該花了不少工夫製作吧。圖錄裡歷時性地回溯臺灣和沖繩、日本的歷史與相互關係,最後附錄展示資料一覽的照片。以中日文對照的方式呈現,應該是希望無論在臺灣還是日本都能讓人順利閱讀。序章「關於臺灣的沖繩相關資料」裡,田名真之館長(沖繩縣立博物館)提及《隋書》中的「琉求傳」,並指出「『琉求』是沖繩還是臺灣,自古以來時有爭論,雖然認為是臺灣的說法較有力,但並未成為確定之說」。不論爭論的結果如何,我們可以了解到臺灣和沖繩從古至今的鄰近關係。

翻閱圖錄,參觀展覽時的記憶,一一浮上心頭。進入展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展覽宗旨的說明文字:「現代社會裡,世界越來越小,多樣的語言、文化、價值觀共存其中,首先讓我們從認識自古深入交流的鄰居的真正樣貌開始吧,因為臺灣是黑潮相連的『鄰島』」

參觀者由外向內看見的是,橫幅約16公尺的「臺灣・沖繩・日本相關略年表」。仔細觀看年表,可以了解到17世紀薩摩藩侵犯琉球之時,臺灣也剛進入荷蘭統治時期。而明治維新後,日本決定進攻臺灣的關鍵在於,宮古島的船隻在海上遇難,隨後漂流至臺灣,船員遭殺害,也就是所謂的牡丹社事件。其後,琉球王國滅亡,被日本兼併後設置沖繩縣,而臺灣則在中日甲午戰爭後成為日本殖民地,從沖繩前往臺灣的人也與日俱增。太平洋戰爭裡,沖繩戰役後日本投降,沖繩接受美軍統治,臺灣迎來的則是國民黨軍隊……。我在大學裡修讀日本殖民地史,之後以新聞記者的身份,長年在沖繩和臺灣取材,但沒有見過以如此簡明易懂的圖解方式,說明臺灣‧沖繩‧日本相關歷史的年表。

展覽最後的展示空間「沖繩的灣生」也讓我很感動。所謂「灣生」,指的是戰前南渡日本統治下的臺灣的那些官吏、公司職員、商人和漁民們的孩子,也就是在臺灣出生成長的日本人。現場播放著那些「灣生」談論臺灣的影像,例如1927年生於臺中的川平朝清,直到日本戰敗的1945年都住在臺灣,戰後回到沖繩,擔任沖繩放送協會首任會長和昭和女子大學教授等職務,同時也是藝人Jon Kabira(川平慈温)、川平慈英的父親。在曾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時,他是「統治者」,而回到沖繩後則變成「被統治者」。當時初次理解到歧視的結構性和臺灣人的心情,他回顧說「是個很好的教訓」。對於此次的臺灣展,他「希望沖繩的人也能不限於獨尊沖繩主義,覺得沖繩終於注意到臺灣了啊,心中感動不已」。

整個展覽以生者的影像證言作結,呈現出展示之「物」交棒給時代證言「者」(譯註:「物」和「者」日文發音皆為mono),讓過去與現在相連之感。企劃這個展覽的學藝員久部良和子說:「我想在歷史紀錄的最後,置入記憶。」「聽到川平的時代證言,可以理解到,無論臺灣還是沖繩都被歷史所擺佈。這個展覽的出發點,在於拭除日本為第一等、沖繩次之為二等,臺灣則是三等這樣的歧視感。現在反而臺灣才是領先,思考臺灣為何有如此蓬勃發展的活力,答案是語言和文化。不僅守護臺語,也很重視原住民的文化。自己是臺灣人這樣的意識和自信,成為活力的來源。在此次臺灣展裡,我希望能呈現應該多向臺灣學習這樣的訊息。」

久部良女士在琉球大學就讀3年級的時候,在教授的帶領之下首次訪臺,他說:「自己研究琉球史,卻對如此鄰近的臺灣一無所知,受到非常大的衝擊。」其後前往臺灣大學留學,修讀文化人類學。參與成立原住民博物館等相關事務,之後回到沖繩,擔任沖繩縣公文書館的專業人員。在轉任國立劇場OKINAWA後再轉至博物館・美術館的第3年,也就是在2020年春天預定退休。在退休前,久部良女士順利完成了這個可以說是一生事業集大成的臺灣展。

久部良和子女士(筆者攝影)
久部良和子女士(筆者攝影)

臺灣東海岸與沖繩輪流舉辦的島嶼音樂季已成為兩地的交流平臺 

在臺灣展期間舉辦的「島嶼音樂季(H.O.T Islands Music Festival)」,筆者曾經撰文報告過在臺灣舉辦第5回的情況。H就是花蓮,O指沖繩,T則意味著臺東,此音樂季已經成為臺灣東部和沖繩固定舉辦的文化交流活動。第6回輪到沖繩,於2019年9月19到27日舉辦。由臺灣和沖繩輪流舉辦這樣的嘗試非常獨特,以音樂為入口,再擴大到生活文化的整體交流,並深化認識,這個活動讓人覺得已經上了軌道。我們可以說,這與呼籲「認識鄰居的真正樣貌」的「臺灣展」,可說是意念相通。

2019年9月23日在沖繩縣那霸市舉辦的「島嶼音樂季(H.O.T Islands Music Festival)」(筆者攝影)
2019年9月23日在沖繩縣那霸市舉辦的「島嶼音樂季(H.O.T Islands Music Festival)」(筆者攝影)

來自臺灣和沖繩音樂人舉行的「音樂人研究會」和「島嶼音樂季」之後開始的是「地域訪問與文化體驗」活動。拜訪沖繩縣工藝振興中心,參觀紅型(譯註:紅型為沖繩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工藝染布,由於過往琉球與各國貿易頻繁,受到來自印度、中國、東南亞和日本染色技法的影響,紅型染具有色彩鮮艷奪目、配色大膽、花紋細緻的特徵,自古以來用於琉球王公貴族及士大夫的服飾)等傳統工藝的製造過程,或是前往八重瀨町的具志頭歷史民俗資料館,聽取館藏舊石器時代人骨化石「港川人」的發現經過,在「港川人從哪裡來?」的展示空間,「從2、3萬年前開始,可能有人類往來於太平洋沿岸各個地區之間」的說明裡,似乎很多人再次感受到臺灣和沖繩的緊密相近。2019年7月,為了再現「3萬年前的航海路線」的圓木舟航行,從臺灣東海岸出發,成功抵達相距超過200公里遠的與那國島,讓人記憶猶新。從「認識鄰居」開始,連結到思考自己從何而來,也是文化交流的趣味。

島嶼音樂季的相關企劃活動「島嶼工藝展」的會場裡,展示了臺東縣的石山部落復興阿美族傳統的「月桃織」,以及花蓮縣噶瑪蘭族的香蕉絲編織等工藝製品。主辦島嶼音樂季的「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的李吉崇館長,參觀完同一個建築物內舉辦的臺灣展之後,非常開心地表示:「看完年表,再次驚訝地發現臺灣和沖繩的關係如此緊密,也確定了我們所進行的島嶼音樂季方向正確,」此外他也期待:「建構出交相持續的基礎,花蓮和臺東是以政府為主來帶領民間的方式,政府和民間共同研討並實際執行的組織已經成形;而沖繩還是以民間組織為主,若民間的力量能確實展現,政府只要扮演輔助的角色即可。希望沖繩能朝這樣的方向前進,更加深化交流。」

根據沖繩方面的策展人、同時也是音樂製作人的伊禮武志的說法,沖繩行政方面的協助,尚未與臺灣取得平衡,也很難說民間擁有足夠的力量。伊禮等人為了能夠更加順利地持續進行交流活動,並成為亞洲・島嶼地域的橋樑,試圖建構國際性的網絡,他們今年7月在沖繩以民間身份召開了「島嶼交流NETWORK準備室」(暫稱)的籌設說明會。「首先建立網絡,希望能改變依靠臺灣的現狀」,伊禮如此說道,「因為是最近的外國」,他開始往來於臺灣和沖繩之間,向臺灣介紹沖繩文化的過程中,甚至移居到當地。「臺灣,特別是東海岸,是我的第二故鄉。人們開朗大方,覺得很像以前的沖繩。」

伊禮武志先生(筆者攝影)
伊禮武志先生(筆者攝影)

沖繩的薩克斯風演奏者小波本正從第5次的島嶼音樂季就參與演出,2019年10月26日他從臺灣邀請了由布農族母女組成的「小芳家族」6人團體,參加在南城市舉辦的戶外爵士音樂節「Jazz in Nanjo」和「宜野座村祭」,那是因為他曾在1年前的島嶼音樂季聽到她們的歌聲,非常感動,覺得那「像是爵士樂般的音樂,也想讓沖繩人聽聽」。宜野座的小學和中學的合唱團也參與了演出。12月14日,在臺東市內有場「Okinawa Night in 鐵花村」的活動,小波本正和連續2年參與島嶼音樂季的沖繩民謠音樂家仲村奈月等人參與演出。伊禮籌辦的「Mini島嶼音樂季」,作為「島嶼交流NETWORK準備室」活動的一環,也舉行了造訪排灣族部落等等的行程。

小波本正先生(筆者攝影)
小波本正先生(筆者攝影)

往來迴返,2020年的島嶼音樂季將由臺灣舉辦,以雙方共同推動建造的「島嶼平臺」為起點,朝向同時也在沖繩舉辦活動的方向前進。

顯而易見地,在臺灣和沖繩,嶄新的文化交流形式正在逐漸成形。

標題圖片:在「臺灣展」中觀看臺灣‧沖繩‧日本歷史年表的來展民眾(沖繩縣立博物館・美術館提供)

沖繩 臺灣 音樂 臺灣原住民 黑潮 台湾 川平朝清 湾生 川平朝清 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