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佛教

第八回:被纳入德川幕府政治体制的佛教

社会 文化 历史

诞生于镰仓时代的各新佛教宗派为了扩充信徒展开了争霸战,然而到了江户时代后,随着权力的一元化,各宗派也被一并纳入幕府的统治之下。用檀家制度加强对百姓的管理,并负责部分征收租税的任务,被收编进世俗统治体系内的日本佛教迎来了稳定期。

从对立走向安定的时代

现在的日本佛教界,主张各种教义的宗派林立,它们几乎都是12到13世纪这段多样化发展时期出现的。这些诞生于镰仓时代的宗派都拥有各自的信徒群体,正是由于这些信众的支持教团才得以维持。这种状况,换种说法,就是日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佛教是能救人脱离苦海的宗教”这一认识在全日本广泛传播,不同阶层的人群根据各自所处的立场,选择性地信仰某种佛教教义。

这种佛教的大众化,单纯从“佛教传遍日本”这点来看,确实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传遍日本的佛教并不是一个统一且单一的佛教,而是主张不同教义的复数教团的集合体。如果从这点来看,也可以说,佛教教团间的势力角逐正式拉开了帷幕。国家形态从以贵族为中心的社会逐步转变为包括武士、农民、商人等各阶层在内的复合式权力结构社会。佛教界也与之相应,变成了以不同信众阶层为后盾的复合式竞争社会。

这段时期的宗派对立从街头的教义争辩到武装势力之间的暴力对抗,冲突发生在各个层面。当然,如果只看个案,肯定也存在德高望重的高僧,也有以宽容的姿态对待其他教团的僧人,但总体来看,那是各宗争霸,对立厮杀的时代。

贵族、武士、商人、农民纷纷下场参与争霸的战乱时代一直持续到16世纪。进入17世纪后,终于由德川幕府形成的中央政权将整个日本置于掌控之下,战乱结束,进入了政治稳定的时代。在直到16世纪整个日本都处于政权割据的状况下,以这些权力为后盾的各佛教宗派也处于争权夺利的竞争关系。然而到了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一家独大,所有佛教宗派都被悉数收归到了幕府麾下。江户时代从17世纪初期到19世纪后半叶,持续了差不多250年。在此期间,佛教界保持了一种极度稳定的状况。

为维系政权而存在的管理机构

纵观江户时代的佛教,江户幕府并没有试图统一日本佛教界的打算,而是考虑如何利用现存的复杂多样的佛教世界来助力政权运营。幕府的基本方针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 对所有宗派都给予一定的经济利益和宗教权威,以此抑制佛教界的不满,令其服从幕府。
  • 把遍布日本全国的无数佛寺作为幕府的行政机构加以利用,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对国民进行统一管理。
  • 把佛教当做宗教领域的防波堤,用以阻止基督教。因为幕府认为基督教是企图侵略日本的西方列强的先遣部队。

幕府的这些方针显然符合佛教界的利益,从而得到积极响应。其结果就是江户时代的佛教界没有出现过巨大的纷争,大家都遵循幕府的旨意操持业务,维持着稳定的发展。佛教在江户时代与幕府共生的关系中产生了一些重要制度一直延续至今。下面试举其中两个。

本山末寺制度

根据幕府的意向,在佛教各宗派内给寺院定级,设定分级指挥命令体系。现在日本各宗派内常见的以“本山”为顶点的金字塔结构就始于此时。这么一来,幕府对佛教的管理就极为轻松。在印度,佛陀创立的原始佛教中,所有僧伽(遵从佛陀教义生活的僧侣自治组织)都处于平等地位,并未设定上下级关系。但是日本佛教因江户时代新制度的确立,对所有寺院都进行了严格定级,进而寺院所属的僧人也有了个人的身份定级,佛教界内部新的身份歧视结构逐渐固定下来。

檀家制度

制定了所有国民都必须以家庭为单位,成为某个佛教寺院成员(檀家)的制度,由此幕府对国民的动向做到了细致到个人层面上的完全把控和管理。出生、死亡、结婚、旅行、搬迁等个人信息全都汇集到寺院。这么一来,对幕府而言,佛教寺院就成了维系政权必不可缺的管理机构并受到重视。这个制度是以家庭为最小单位,所以个人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信奉的寺院,只能成为自己家庭世代隶属的那个寺院的信徒。即便到了现在,平常也能在日本人之间听到“你家是什么宗?”“你归属哪个寺院?”之类的问话。这表明檀家制度即使在现代也依然健在。

对幕府而言,这个制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排查并驱逐基督徒。幕府打算通过全民捆绑特定佛教寺院,挤压不归属于寺院的基督徒的生存空间。不过也有很多基督教信徒表面上遵从这一制度,暗地里却继续着自己的信仰。江户时代看似风平浪静的250年,其实对基督徒而言,却是疯狂的宗教压制的时代。

被置于幕府统治下,每天重复操作业务的日本佛教丧失了活力,不再像以往那样汲汲渴求势力扩张,转而开始安于现状。这和2500年前的印度很像。当时在强大执政者的庇护下,佛陀的教团也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安稳生活。只不过有一大差别。那就是江户时代日本佛教的安稳日子,是通过成为幕府政治体制的胁从,承担了部分征收租税的世俗业务而来的。

探求佛教本质的动向开始显现

另一方面,得益于江户时代安稳的社会环境,从学问角度客观探讨佛教的风潮也愈发高涨。下面举几个例子。

佛教文献学的发展

江户时代对海量佛教文献进行了细致审阅、校订、研究,佛教学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文献学得到发展,学问僧的研究留下了累累硕果。虽然使用的资料仅限汉文,几乎没采用印度语文献,可即便如此,把佛教视为学问研究对象的新视角逐步确立。

戒律复兴运动的兴盛

日本不存在真正的僧伽,为运营僧伽而存在的律法“律藏”不具效力,针对日本佛教的这一特点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思。尤其以真言宗为中心,旨在复兴佛陀时代的佛教的运动日益高涨。虽然僧伽复兴未能实现,但是已有僧侣认识到“没有僧伽的佛教是不完整的佛教”,虽然这部分人数不多,却也开始在日本出现。

考证大乘佛教经典

不信佛教的人或反感佛教专横的人,也开始对佛教进行了批判性研究。其结果,初次出现了“大乘佛教经典上写的东西都不是佛陀的教义”的说法。其代表人物就是富永仲基(1715-1746年)。富永冷静地分析了佛经,用实证方法论证了海量的大乘经典不是佛陀所著,而是后世众人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步编写而成。富永的学说自然受到了佛教界的猛烈批判,不过到了明治时代,其学术价值得以重估,现在公认是日本思想史上少有的重大发现。

在整个江户时代保持安稳状态的日本佛教界,随着江户时代的落幕和明治时代的开启,被卷入了历史巨变的惊涛骇浪之中。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标题图片:在江户时代檀家制度规定的宗派寺院举行葬礼,僧侣向遗族讲经(PIXTA)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

寺院 基督教 佛教 个人信息 宗派 檀家制度 高僧 定级 上下级关系 富永仲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