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與臺灣——無邦交下的信賴關係

在臺灣發展的日本藝術家為何走紅?

政治外交 社會 文化 臺灣香港

近年在臺灣,日本的演員、音樂家甚是活躍。他們走紅的原因及歷史、文化背景何在?請看原國際交流基金職員、現以臺灣為中心開展演唱活動的歌手兼詞曲作家馬場克樹的分析。

在臺灣一舉​​成名的「紅人」田中千繪

2008年,《海角七號》(魏德聖導演)成為了臺灣電影史上最轟動的影片之一,片中的日本人女主角也因此一舉成名。她就是田中千繪小姐。田中小姐在日本也曾當過演員,該片開拍的前一年到臺灣留學,掌握了一口流利的中文。這為她帶來了幸運,她用中文寫的部落格意外地受到了魏導演的關注,由此獲邀出演該片。

那時,我正好在臺灣擔任財團法人交流協會的臺北事務所文化室長,作為當年臺北電影節的活動項目,我策劃主辦了名為「日本之夜」的日本電影推廣活動和電影業界人士交流會,也曾邀請了田中小姐出席。之後,《海角七號》獲得了臺北電影節百萬首獎,公映後也是票房持續火爆,田中小姐隨之成為了炙手可熱的紅人。

4年後,作為《逆光飛翔》(張榮吉導演)的主題歌作曲者和友情客串演員,我在臺北電影節的會場中贏得了觀眾的掌聲。在金馬獎國際電影節的開幕式上,我還有幸與導演和主要演員們一同亮相紅毯。該片成為了2012年最熱門的一部臺灣電影,甚至成為了2013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候選作品,並受邀在東京、釜山和柏林等國際電影節上展映。

近幾年,我置身於臺灣,從兩個不同的視角觀察了這個社會。接下來,我將以臺灣歷史文化的特殊性為線索,立足於自身經歷,針對本文的主題——日本藝人在臺灣大受歡迎的理由及其背景展開分析。

田中千繪主演的臺灣電影《海角七號》(2008年)。懷抱歌手夢想的主角,夢碎臺北後,失意之下回到臺灣最南端的故鄉恆春裏靠做郵差度日,在那裏遇見同樣不得志的無名日本女模特兒,描寫了他們之間的邂逅與愛情,同時通過主角在郵包裏找到的60年前日本男子寫給臺灣女子的情書,交織穿插了一個過期愛情故事。該片在臺灣創下5億3千萬臺幣的票房紀錄,成為臺灣電影史上最獲成功的作品,榮獲2008年臺灣「金馬獎」的年度臺灣傑出電影獎等6個獎項。

導演、劇本、製作:魏得聖
演員:范逸臣、田中千繪、中孝介 等

日本版DVD銷售:Maxam Inc.
(C) 2008 ARS Film Produc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文流利,熱愛臺灣的日本藝人們

縱觀活躍在臺灣的日本藝人,可以發現所有人都存在一些極為單純的共同點。即一是中文好,二是無比熱愛臺灣,三是深受臺灣喜愛。

既然臺灣現在的「國語」是北京話,那麼會說中文就是在臺灣生活、工作的一個必要條件。至於如何學好中文,絕大多數人都是像田中千繪小姐那樣到臺灣留學。此外,配偶是臺灣人,或父母中某一方是臺灣人的情況也很常見。順便說一句,我上大學時的專業恰巧是中國文學,年輕時曾到上海留學,又在北京工作過,所以中文沒什麼問題。

第二,所謂無比熱愛臺灣,或許可以表述為將臺灣作為事業舞臺的藝人們對臺灣的感情。

就我個人而言,最初雖是因為單位的人事調令而常駐臺灣,整日忙於應付公務,卻從臺灣的自然和老百姓的溫暖情意中獲得了靈感,不斷創作出新的樂曲。不久後,我結識了臺灣的音樂同仁,組建了「爸爸辦桌(臺語發音為Baba Band,意思是爸爸的宴會)」樂隊,以臺北市內一處名為「河岸留言」的Live House為據點,開始了演藝活動。結束3年半的常駐生活回到日本之後,為了繼續開展樂隊活動,我仍然差不多兩月一次飛往臺灣。

2011年,好友張榮吉導演邀我為他的電影《逆光飛翔》的主題歌作曲並參加友情客串。藉此機會,我為自己的上班族生活劃上了句號,重返臺灣,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事業中。如果要問我為何做出這個選擇,我只能回答:因為這裏有我的夥伴。當然,或許每個人前往臺灣、留在臺灣的理由各不相同,但從我身邊的日本藝人來看,他們多少都與臺灣有著某種淵源,眷戀著臺灣,並積極地試圖為這片土地做些什麼。

臺灣接受日本藝人的不同年代結構

第三點提到的深受臺灣喜愛,或許可以解釋為臺灣方面接受日本藝人的意願。這是一個與臺灣的歷史文化土壤具有密切聯繫的問題,可謂是本次專題的關鍵所在,所以,我就在此稍加篇幅做一詳述。

人們常說臺灣是一個親日的地區,根據財團法人交流協會2012年實施的「臺灣民眾對日本觀感之研究報告」顯示,43%的回答者表示日本是自己「最喜歡的國家」,65 %的回答者表示「對日本感覺親近」。僅僅是這些數字,恐怕就足以讓人對其親日態度一目了然了。歡迎、接納日本的土壤早已在臺灣形成。那麼,對於日本元素的接納度為什麼會這麼高呢?我將著眼於臺灣的世代結構,嘗試破解這一問題。

我總是將當今臺灣社會的世代結構劃分為三層,即在日本統治時期接受過日語教育的「日語世代」、因戰後頒布的戒嚴令而被禁止使用日語的「日語戒嚴世代」和實時共享日本次文化的「哈日世代」。

「日語世代」大致都是80歲以上的臺灣人,他們中甚至有一群人會吟誦短歌和俳句,幾乎可以像使用母語臺灣話一樣熟練運用日語。同時,長期以來,這代人對「即使算上戰前日本統治時期帶來的殖民化這一消極因素的影響,日本仍然為臺灣的現代化做出了貢獻」的這樣一種臺灣社會給予日本積極評價的主流價值觀,以及家庭內部對日共鳴感的形成產生了引導性的作用。

他們之後的一代是年齡大致在40到70多歲的「日語戒嚴世代」,在戰後長達約40年的時間裏,臺灣頒布實施了戒嚴令,禁止學校、單位和公共媒體使用任何日語(要求說國語,甚至禁止本省人說臺灣話)。那麼,這一代臺灣人是否完全沒有接觸日語和日本文化的機會呢?其實也並非如此。

首先,在許多本省人的家中,由於「日語世代」的父母總是說日語,所以他們也會自然而然地掌握日語。其次是一個在上世紀60至70年代風靡一時的電視臺歌唱綜藝節目——「群星會」的影響。儘管當時都用國語演唱,但經常會唱一些配上了中文歌詞的日本流行歌。特別是作為華語圈歌后稱霸歌壇四分之一世紀,並在日本紅極一時的鄧麗君所產生的影響尤為深刻。 「日語戒嚴世代」的人們其實也曾長期受到日本大眾文化的熏陶。

然後是「哈日世代」。1987年,戒嚴令被解除後,臺灣開始在民主化的道路上加速前進。尤其是次年蔣經國總統去世,身為本省人的李登輝副總統就任總統後,此前針對日語和日本文化設置的各種限制全都相繼被取消了。同時,上世紀90年代在全球範圍內掀起的日語熱潮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日本的次文化如決堤的潮水般湧入臺灣,以年輕人為主體,形成了一個被稱為「哈日族」的狂熱日本粉絲群體。

如上所述,儘管形式有所變化,但在臺灣這片土地上,對於日本文化的關心得到了孕育,並由各個世代一脈相承地繼承了下來。如果換個角度來看,或許甚至可以說日本統治臺灣半個世紀這一歷史事實促使日本文化作為一個要素被注入臺灣文化當中,其在戰後數十年間被塑造出的形態構成了今天的親日土壤。

日本藝人心中的臺灣魅力和安心感

在此,我還想講一講臺灣文化的多樣性、靈活性,以及臺灣市場的可能性的魅力。在臺灣,即使是在道教的廟宇內,中國南方人信仰的庇佑海上安全的女神——媽祖,還有佛教的觀音菩薩、儒教的孔子一同受到供奉的情況也並不鮮見。這種現象正是臺灣文化多樣性的象徵——無論何方神佛,只要能顯靈就行。此外,臺灣人常常會隨心所欲地變換身分。就算做起了某項生意,只要過一陣判斷不能賺錢,半年之後就會轉而經營其他生意。如果生意賺了,則會看準時機轉讓出去,投入新的生意。雖然他們那種輕快感和躍動感與擁有注重堅守、執著精神這一工匠文化的日本截然相反,但對於藝人們而言,臺灣的這種多樣性和靈活性反倒會成為一個感覺舒適、高度自由的空間。

此外,臺灣的人口為2,300萬,這樣一個緊湊且門檻較低的市場,其實還是一個以中國、香港、新加坡為代表的華人社會的先導市場,在此地的成功還蘊藏著打入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的可能性。另外,我們也不能忽視:在影像和音樂的世界早已形成了超越語言和國界的泛亞洲市場。過去,流行音樂總是先在日本火起來,然後在臺灣被翻譯成中文,再逐漸傳播到華語圈的其它地方。然而如今這個時代,所有訊息都可以通過網路瞬間均等地傳播到世界各地。這使得藝人們一定要以日本為據點的必然性進一步降低。

為感謝臺灣對東日本大地震的各種幫助而舉行的「謝謝臺灣」活動中的筆者(左)與電影《逆光飛翔》中飾演盲人鋼琴家的黃裕翔

另一方面,從藝人的角度來思考,或許還有一個吸引他們的原因在於臺灣與中國風險無關。儘管中國市場魅力巨大,但政治風險如影隨形。由於不久前的領土問題的影響,曾活躍在中國演藝圈的一位電視明星就因為自己日本人的身分而突然遭到媒體的封殺。此外,甚至還有一些以臺灣為事業據點的日本音樂家收到了中方主辦者通知,告知自己已被排除在中國巡演的成員名單之外。反過來,即使日臺之間出現了同樣的問題,日本藝人也絕不可能在臺灣失去事業舞臺。這份安心感是無可替代的。

最後還要提一點,2011年發生東日本大地震後,臺灣向日本捐贈了超過200億日圓善款用於支援災後重建。此舉讓眾多日本人了解了臺灣民眾對日本的感情,同時也促使日本人加深了對臺灣的認識。於是,日本掀起了以各種形式表達對臺灣感謝之意的潮流,臺灣民眾也真誠地接受了這份謝意。過去,雙方很長一段時期都處在所謂臺灣單相思日本的狀態中,而近來,日本也十分頻繁地發出對臺灣示好的訊號。以臺灣為事業舞臺的日本藝人們或許正是在此地被賦予了成為這種示好訊號代言人的使命。

(標題圖片:電影《海角七號》的一幕。圖片提供:Maxam Inc.)

活躍在臺灣的主要日籍知名人士(藝人、電視明星、作家)

姓名領域代表作等
田中千繪 演員 《海角七號》《變身》
北村豐晴 電影導演、演員 《愛你一萬年》《阿嬤的夢中情人》
蔭山征彥 演員 《海角七號》《痞子英雄》
米七偶 演員 《稻香》(周杰倫PV)《賽德克・巴萊》(本名:林田充知夫)
楊思敏 演員、主持 《家有日本妻》(本名:鴇田麻美,別名:小林麻美)
藤岡靛 演員 《轉角遇到愛》
增山裕紀 演員 《變身》,日臺混血兒
大谷主水 演員、模特兒 《變身》
Yukiya 演員 《賽德克・巴萊》《1895》(本名:大西由希也)
加藤侑紀 演員 《愛你一萬年》
日比野玲 演員、模特兒 《賽德克・巴萊》《1895》
小林優美 演員、主持人 《優美的臺灣》
瀨上剛 電視明星 「瀨上剛in臺灣」JET TV
相馬茜 電視明星、賽車女郎  
大久保麻梨子 模特兒、演員 《愛情替聲》
葛西健二 演員、搞笑藝人 《風中緋櫻霧社事件》
Nendo大介 搞笑藝人 《綜藝大集合》
Makiyo 演員、歌手、主持人 日臺混血兒
金木義則 音樂家 金曲獎音樂總監
櫻井弘二 音樂家 張惠妹、蔡依林等臺灣流行歌手的編曲家
若池敏弘 音樂家 手鼓演奏者
金光亮平 音樂家 西塔琴演奏者
戶田泰宏 音樂家 臺灣啤酒廣告歌曲、楊丞琳等歌曲歌手、鼓手
馬場克樹 音樂家 「爸爸辦桌」主唱、《逆光飛翔》主題歌作曲
愛紗 歌手、女演員 臺灣樂隊「大嘴巴」主唱、「超級星期天」前Sunday Girls(本名:千田麻衣)
麻衣 歌手、女演員 《流星雨之美作篇》、「超級星期天」前Sunday Girls(本名:佐藤麻衣)
青木由香 作家、主持 《奇怪ね》、「臺灣一人觀光局」JET TV
木下諄一 作家 《蒲公英之絮》《隨筆臺灣日子》
吉岡桃太郎 作家 《臺灣囝婿之桃太郎哈臺記》
片倉佳史 作家 《活在臺灣的「日本」》《臺灣日治時代遺跡》
熊谷俊之 攝影家 《Time for Taiwan》圖片展

東日本大地震 臺灣 日臺關係 哈日族 馬場克樹 田中千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