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擁沙巴·弗朗索瓦:將屠殺的悲劇化作傳染病研究的起點

醫療健康 國際 教育 國際交流

1994年,盧安達發生了一場奪去百萬人生命的種族大屠殺。在30年前的這場悲劇中失去了50位親人的盧安達人尼擁沙巴·弗朗索瓦,在落魄和絕望中來到日本,如今作為傳染病防治的研究者和教育者活躍在專業領域。2024年4月,弗朗索瓦教授就任順天堂大學國際教養系主任。他一方面推進降低非洲等開發中國家傳染病死亡率的研究,同時還致力於向日本年輕人宣講傳染病防治的重要性。這背後,是他一步步將絕望轉化為夢想的故事。

尼拥沙巴·弗朗索瓦 Francois NIYONSABA

1968年出生於盧安達。留學中國醫科大學後,在順天堂大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歷任順天堂大學研究所醫學研究科異位性疾病研究中心教授、國際教養學院教授兼該系副學院長,2024年4月就任系主任兼異位性疾病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發治療傳染病的藥物

「夢想」「永不放棄」「 我能行」——為了戰勝困難,弗朗索瓦在心裡一直重複著這些話。這可能是因為他經歷了充滿饑餓和傳染病的童年,以及戰爭帶來的悲慘命運之故。他堅毅有力的話語,甚至讓人感到些許畏懼。

「在非洲等開發中國家,每年約有300萬人死於愛滋病、結核病、瘧疾等傳染病。我的夢想就是研發醫治這些傳染病的藥物。」目前,弗朗索瓦的研究領域是全球性傳染病、皮膚免疫學和過敏學,並且他將重心放在研究皮膚中的抗菌蛋白,希望藉此為傳染病防治做貢獻。

從中國來到日本

1988年,弗朗索瓦在盧安達的國中高中畢業後,前往中國留學,開始了他的醫學之路。他先在北京語言學院(現外國語大學)學習中文,之後去中國醫科大學(位於瀋陽)學醫。

1994年,正當弗朗索瓦在中國取得骨外科醫生資格並準備回國從事醫療工作時,盧安達內戰激化。除了胡圖族和圖西族兩個民族的對立之外,各民族內部也發生了仇恨的連鎖反應,各地出現了鄰里相殘的慘劇。從報導中感受到生命危險的弗朗索瓦放棄了回國的決定。這時盧安達政府提供的公費留學支援也中斷了,於是他開始了一邊做DJ等兼職一邊搞研究的日子。

左,1994年,在中國醫科大學前(弗朗索瓦提供)右,1995年,盧安達政變後,為了繼續學業,弗朗索瓦開始在瀋陽的夜總會做DJ,賺取學費和生活費(弗朗索瓦提供)
左,1994年,在中國醫科大學前(弗朗索瓦提供)右,1995年,盧安達政變後,為了繼續學業,弗朗索瓦開始在瀋陽的夜總會做DJ,賺取學費和生活費(弗朗索瓦提供)

兩年後,他從盧安達的弟弟那裡收到一封信:「媽媽去世了。親戚中還有多達50人死亡。」在新政府軍的屠殺中,原本16個兄弟姐妹只剩下6人。「上帝為什麼要對我這麼殘忍,我感到絕望。但是,我很幸運地活了下來。我想我必須設法活下去。」

不久後,弗朗索瓦接到來自盧安達的聯絡,催促他回國,擔任新政府軍的醫生,但他拒絕了。「我不能為屠殺我家人的政府軍做事」,於是在1998年,他靠日本朋友的幫助來到日本。弗朗索瓦當初打算來日後立即逃亡法國,但在熟人的介紹和研究人員的勸說下,弗朗索瓦決定在順天堂大學重新開始醫療方面的研究工作。

「如果作為難民移居法國,我將不得不放棄成為醫生和研究者的夢想。是日本和日本人救了我,改變了我的人生。」

下一頁: 「我想拯救更多的生命」

關鍵詞

醫療 教育 開發中國家 非洲 健康 傳染病 盧安達 瘧疾 愛滋病 性教育

系列報導